讲到忠,那么非得看看三国了:
《三国演义》对忠义的描写着重突出关羽“义重如山”和诸葛亮为汉室“鞠躬尽萃”的品格。关羽待人处事的原则,集中体现为一个“义”字。这个“义”,既包含对刘蜀集团的忠诚,对“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誓言的恪守,也包含“有恩必报”的人际关系准则。作品中表现关羽这种“义气”的情节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千里走单骑”,另一个是“华容道放曹”。诸葛亮则体现在 《出师表》,《水浒传》,又称《忠义水浒传》,忠和义是作品的核心思想,整部《水浒传》不仅冠之以“忠义”,亦贯之以“忠义”。以宋江为首的一批忠义之士。尤其是宋江成了忠义的化身。忠是对皇帝而言的,宋江表现出来的愚忠,既是作者无法逾越的道德界限,也是小说得以在过去广泛流传的政治道德保证。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宋江的“忠”换来的却是被毒死的结局,这无疑是对作者宣扬忠的讽刺。如果说《三国演义》宣扬的“义”主要表现为感恩戴德的话,那么,《水浒传》所宣扬的“义”则主要表现为拔刀相助、平等相处,这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看过不少名著,半年前特地托朋友买了几本著作,其中有一本《三国演义》,还有一本《水浒传》。作为一名大学生,这两本书早在读初中是就看过,这个假期闲来无事偏想借次机会再好好看看。到现在在两本书都又看个很多遍,发现两本书所体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的思想:忠义。然而却有是两中不同风格的忠义。首先,《三国演义》所体现的是感恩戴德的忠义,而,《水浒传》所宣扬的“义”则主要是一些江湖义气,“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下面是对两部作品所体现思想的认识。
(一). 《三国演义》的忠义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与诸葛亮、曹操一起,被清初小说评点家毛宗岗并称为“三奇”、“三绝”: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堪称“智绝”;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堪称“奸绝”;而关羽则“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堪称“义绝
1.“ 历史千里走单骑”,
建安三年,曹操擒杀吕布,刘备随之还许都,曹操表其为左将军,表关羽为中郎将。次年,刘备借率兵截击袁术之机,重据徐州,命关羽守州治下邳为行太守事.此时,关羽在刘备集团的地位已经无人可比。建安五年正月,曹操亲征徐州。刘备大败,投奔袁绍;关羽被擒,曹操拜其为偏将军,不久又封为汉寿亭侯,礼遇甚厚。仅有三个月,关羽毅然辞曹归刘,归刘的路程也不算遥远。当时刘备是在许都南面的濦强(今河南临颍东)一带袭扰曹操后方,距许都不到二百里,步行三四天即可到达,骑马则只需一天或略多一天的时间。曹操“以客礼待关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时而赐金银,时而送美女,时而赠战袍,时而送宝马,真是关照备至。其次,作品时时强调关羽虽然备受优待,却始终心系刘备,一再表示只要知道刘备下落,便一定前去寻找。再次,作品在层层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描写关羽得到刘备的准确消息后,立即挂印封金,写书告辞曹操,独自保护着二嫂,踏上了寻找刘备的千里长途(第25回—26回)。这种不恋高官厚禄,不图荣华富贵,不顾危难艰辛,重然诺,轻生死,始终忠于桃园之盟的高风亮节,如同青松傲雪,皓月当空,足令后人千秋敬仰!
2.“华容道放曹”
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 对于关羽的放曹,今人多持否定态度,认为关羽为了一己私恩而背叛了原则。然而,对于《演义》中的关羽,这却是由他的性格所导致的必然行动。按照“士为知己者死”的古代观点,关羽此举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尽管放曹违背了刘备集团的根本利益,刘备却原谅了关羽。毛宗岗在其修改本中也称赞道:“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