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看过一篇关于“仁”之起源的文章,文章内容大体如下:在《说文解字》中 ,仁就有三形三义 ,究竟哪个是“仁”之本源字形 ?许慎放过了这一重大问题。但这里留下了“仁”的本源的疑难也留下了如此的线索。那篇文章通过甲文中“尸”字 ,与夏商周沿习的尸祭之礼 ,揭示了许慎“仁”字“从尸”的原因 ,说明它是仁的原始正字。又从甲文中“尸”与“人”的区别 ,说明“从人二”绝非本源的“仁”的内涵 ,同时也说明了“从千心作”之仁乃是在“从尸”之仁含义上衍生之意。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仁”的原始,涵不是横向的人与人相爱 ,而是悼亡哀死的纵深的内在心性 。“仁”的源起早自夏商西周开始 ,而春秋时显要的人与人相爱的“仁”是“从尸”之心性之仁脱离尸礼后的推己及人 ,还借“尸”、“夷”假借 ,探讨了尸祭之礼和心性之仁的发明者或最重视的部族可能是东夷古族。
所以我们需要思考在思想史上并存的心性之仁、爱人之仁、以仁为心性三者哪个是本源 ,以及它们演绎的次序等问题。明白这些 ,对于我们认识仁的真相和地位 ,对于通过礼更深切著明地把握仁、孝关系及孔子儒家的思想源泉和体系 ,对于理解老子思想中舍仁取慈的实质等等 ,都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