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文以抒情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将“道”之解答为“道理,真理,理想”。“非常道”说明了“这个道理、真理、理想”是经常变化的。从这一点上来看,《道德经》当属于唯物主义哲学——这里不争论它到底是唯物还是唯心的,但起码它是本哲学书。

佛家也有禅语。禅语的特点就是非常的凝练,读起来不大容易懂。那这些高度凝练的话,到底是在什么呢?没疑问的,也是一种经过总结后的“道理、思想”。

儒家的孔孟之道,任何一句话语,提出来都是人生哲学,处事哲学。这些话与道、佛一起,组合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文学的基础。

这就是中国的道。

“文以载道”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它是我们的文学传统,意思是说文学作品应以正统的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和归宿,否则就不要写,写了就要受批判。我们今天仍然提倡文以载道,就不应该拿文学当儿戏。在现实中,每个文学创作者是以感性方式认知世界、反映生活的,他所提倡的理论原则往往无法包含自身的实际作品,所以往往会出现作家好象不能自圆其说、有点自欺欺人似的。其实,所谓的“道”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在肯定或者否定文学创作实现了“载道”的目的时,一定要先讲清楚你说的是哪条“道”。我觉得所谓文以载道,所要载的就是人道,人怎么样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就会有相应的文学作品来反映。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7:3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中国文人的历史,历经焚书坑儒的浩劫,文字大狱的禁锢,及至文革的噤若寒蝉,进退自如的生存之道,本也无可厚非!所谓的曲笔治史,为文而曲,只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吗?

    毕竟,中国文明数千年,在半隐半遮的历史的缝隙间,多少还能能见些历史的面目,至于面目的几多真实,也许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总也能见些闪光的文字,其中承载着为文者血色的道义与灵魂!

    当靡靡之音风行的时候,当缠绵情思泛滥的时候,真正的为文者,是否还能耐得住孤寂的落寞!?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历史之潮流,也许才是真正检验文字的标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