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真诚孝亲 [复制链接]

1#


现代社会愈来愈不注重孝道伦理了,尤其所谓“代沟”的问题,越发使得现代人的“亲子关系”更为疏远、淡薄。你看,医院里的老人病房与儿童病房里“孝顺的父母”很多,但是“孝顺的儿女”很少。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儿女不但平时难得到医院探望父母,更别说在病榻前的关怀、照顾了...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五四以来,我们虽都在提倡“尊老、敬老、爱老”,但是相对古时“孝”与“忠”并列成为中国古代民众最讲究最看重的两大思想观念来说,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事实上,现代的中国人“孝”的观念已明显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长此以往又听之任之的话,若干年后,又将是怎样?

谈到中华文化的优秀,当首推“孝道”。孝道既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是“天道”。天道不神秘,就是天然的秩序,自自然然的,非外界施加,也非人发明创造,没有丝毫“人工添加剂”在里面,是宇宙恒定的规律,不可以违背。如:春夏秋冬,草长鸟飞、潮鸣电掣等。
  

    我们的生命来自父母。人降临世间,最先养育和最先感受到的人间之爱来自父母,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也是父母;当你遭遇不测,所有的人,甚至包括妻子或丈夫,都可能会远你而去,唯有“可怜天下父母心。”
  

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符号。在“孝”这个会意字中,上部偏旁是“老”,下部偏旁为“子”,表示上下连续,无有终始,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百善孝为先”道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一部《孝经》为诸经之经中之经。孔子把“孝悌”置教育之首,《礼记》第一篇“吉礼”讲祭祖,谈的就是孝道。而“忤逆不孝”在古代刑典中被列为重罪。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亲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中国人处朋择友,或欲知一个人对公众是否真有爱心,传统做法是先观察其对父母的态度。很难设想,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不敬或是留一手,其对社会又有多大诚意!这样的人即使对朋友显示出一时的热情关爱,必定受利益驱使。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天道不会变;不管你身份地位或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如何,孝敬父母这条天道不可悖忤。
  

   “忠臣出自孝门”,这句古语很合乎逻辑,符合因果定律。凡成就大事业者,无一不是大孝子。举几例,如:1958年,阔别故土38年的毛泽东回韶山,他在父母坟前祭拜,久久伫立的镜头激动着多少人;朱德《我的母亲》一文,则真实记录了元帅对父母的无比感念之情;邓小平的孝敬在京城是出了名。即使是他身陷囹圄,在江西“改造”期间,于极度艰难中,照例天天给病榻上的母亲(继母)擦背洗脚;朱自清的《背影》,倾诉出这位铮骨大作家对父亲的不尽情愫;笔者当年有位厂长邻居,是时被人称为“乔厂长”式的改革人物,有胆有识、一身正气,受人爱戴。当他近80岁的父亲从天津静海老家来厂后,这位企业家与父亲同卧一榻,不让子女代劳,每晚亲自为老人洗脚,端水掖被。每天对父亲“出门道别,进门问安”。不管多忙,总要挤出时间与老人唠嗑;与我们有着同样文化背景的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年轻时博击政坛,当终于当选国会议员时,首先想到是给辛劳的母亲一个喜悦回报,他搀扶着年迈老母走进议会大厅,掌声一下响彻东瀛列岛;广州市钟茂森,可谓人中豪杰,虽20多岁,却已获得美哈佛和加州两所大学的双博士,小伙并非纯知识型单一人才,而是很有智慧。他很早就发下九条大愿,要孝敬父母,知恩报恩,并且写了出来,逐条落实,非常让人感动。他为何如此大成就?一看就明白。
  

    所以,中华民族五千年不倒,没有出现断层,这一世界独特奇观,正受益于“孝道”,这也引起了会球学者的关注。   

    在《历史观》这本当今世界公认的权威历史考量书中,英国资深学者Tang·Enbi博士以翔实材料、用与众不同的宏观深邃眼光,对中国的历史及未来走向进行了评估:自公元206—220年间刘邦建立汉朝,两千多年中,世界上只有中国可以称为名副其实的统一国家。后来虽也经历改朝换代,其间有过分裂,但时间都不长。以致后来***又统一国家,中国始终是一个大而统的局面,这在西方历史中找不到。
  

    近百年来中国人饱受了外国的欺侮,但在忍辱与抗争中,中国人坚持了自己的文化,坚持了民族生活方式,非常了不起。不管是远涉重洋,或是移居他国,中国人并没有象古埃及人那样被外来文化异化,血管里流的还是中华血,他们牢牢守住了自己的文化。譬如:孝敬父母,奉事师长,心地慈悲善良,肯帮助人。更有令西方人难理解的“祭祖”——那些从未见过面,甚至几百年、上千年的祖先还去祭拜敬重,说明了中国人的心地多么厚道,种的“因”多么善!海外华人聚集处,大都设有祠堂、庙宇。逢年过节,不忘祭祖拜佛,让人看得欢喜赞叹,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对故人尚如此恭敬,眼前的人岂有不敬之理?因祭拜在心中引发的民族自尊和崇高,唤起的人间亲情和永恒关爱,让人终身受用: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中国人的“果”又怎么会不好?中华民族怎会灭亡?不但不亡,还会复兴!要问中华文化的根在何处?就在这个深广无际的“孝”字上!
  

    一般人很难相信,如此淋漓酣畅的浩然见解会出自西方人之口!今天我们不相信古人,骨子里轻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又迷信外国人,好象什么东西只有外国人说了才是真的!那么,上面观点可是外国人的,而且还是一流学者的见识——信不信?
  

    近百年来,在对自己传统文化进行“去伪存真、剔除糟粕”的清剿中,因难解真意而流向偏激,如同泼洗澡水将孩子泼出去一样,很多优秀的东西被舍弃,“孝道”——也逐渐变得模糊起来。说起很丢人的是人之常理的“常回家看看”竟能引起轰动!“赡养父母”还要立法!

    如今的人盲崇西方民主,并仿效西式家庭关系,结果“水土不服”。如果社会之基都抽空了,所谓现代文明也子虚乌有,不可能持久。至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比古代强在哪里?还真让人看不出来呢!
  

    当今西方另一位大师级学者F·A·哈耶克指出:“传统是本能与理智之桥”(《致命的自负》)。物质化的社会更需要孝道。“敬吾老及人之老”。老人是历史的纽带;老人是历史的见证和代言人,不尊重老人,就是不尊重历史。“问水哪能清如许,为有活水话源头”。中华民族生机勃发,后劲无限!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2:0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