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生生之理下贯于人,形成心灵生命中的“仁”之品性:“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老子绝无反对道德之倾向,只不过是对社会的混乱异化现象痛加批评。此处所讲的仁义,显然是指各种假仁假义。老子并不反对真正的仁义,而是反对丧失元道根基的假仁假义。老子主张,回到元道上,以元道作为人们的伦理品质的最终根基。他又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所抛弃的是假仁假义,而孝慈也就是真正的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明白内在于人的“仁”,其最终来源,乃是蕴含生生之义理的元道。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只是一个心,便自具了仁之体用。喜怒哀乐未发处是体,发于恻隐处便却是情” “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这才是仁爱的根本。
“仁”作为真我本质,要通过“觉”的作用而在心灵生命中显发为“爱”。而这种“觉”,乃是心的作用,是生命主体的意识。仁是内涵,借“心”之“觉”而显发。如果没有“觉”,就没有心灵上的不忍与恻隐,“仁”就无法显现,就变成“麻木不仁”。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优良的道德品质即以“未发”的状态存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优良的道德品质即以“已发”的状态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