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 礼: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是形声字,也是会意字。同样,简化后的则完全无礼,完全丧失了所代表的基本含义。繁体的,从示,发(发音同礼声)的意思,就是把东西展示给别人看。字从豆象形,古代祭祀用的器物,用于事神就叫礼。所以,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用珍贵的器物祭祀,表示对的感谢和尊重。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简化的字,巧妙地讽刺了我们今天的现状,就是很多人无礼

所谓礼就是礼仪。这也是儒家文化的最主要的内涵,礼就是要维护一个秩序,确定人们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否则就是犯上作乱.后来发展的封建礼教: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都为为了维护一个"礼"。礼仪最早由周公所创立,被孔子所极力推崇,并且在其学子学孙中得到发扬广大.想当年孔子在小的时候就喜欢摆放一些盆盆罐罐,去做祭祀的礼仪活动,看来圣人是天生的。

提倡,就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说到,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大到国家的外交,要遵循它;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要遵循它。讲究礼仪、礼节和礼貌,既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个人素质的基本体现。礼的实际运用,也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难怪不讲的人,人们会鄙夷说他是个动物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2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从仁与礼的关系上看,孔丘认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仁是礼的内在的主导因素,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两者互为依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孔丘看来,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则是人的本质,是修已。爱人的内在自觉性。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则人的行为完全成为外在强制的结果,不仅会使人失去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也会使礼变成僵化的东西,如果只有仁而没有礼,则人人按自己的标准行事,社会就不会有正常的秩序和安定的环境,社会就会陷入一片混乱,就不会正常地运行下去。因此外与内,礼与仁必须统一起来,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执行礼。

所以,孔丘在《论语》中,一再强调那些不合人道的事情,如杀人殉葬、贵畜贱人以及不合仁政的昏君独裁、肆意聚敛、贪冒无厌、奢侈骄泰等等,都是不合礼的东西,应当予以摒弃。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意谓不仁的人是谈不上什么礼和乐的。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这是再次强调仁是礼的思想基础,认为没有仁的思想内容,仅有玉帛、钟鼓等礼的形式,是不能叫作礼的。总之,孔丘是要用仁的原则来改造旧礼,引仁入礼,创立新礼,发挥仁的积极作用,这才是克已复礼的真正意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