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明确:在儒学的理论建构中,仁爱是本源性的。所谓“本源”是说:仁爱既是万物(形而下的众多相对存在者)的根本,此之谓“本”亦即本体;也是这个本体(形而上的唯一绝对存在者)的源泉,此之谓“源”。这就是说,所有形而下学(伦理学、知识论)、形而上学的建构,都渊源于仁爱。在孟子“仁→义→礼→智”的思想建构中,仁爱就是这样的本源: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