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作为我们古老祖先的一种充分理性的实践形式和充分合理的行为规范,它曾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习俗的一部分,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礼仪、礼节和礼貌是人类理性要求人们的全部合理的、正义的、正当的、合适的生活与行为经长期的实践而固定下来的具有普遍一致的社会性的生活与行为模式。孔子还提出“礼”的思想观念,其重点在于礼仪、制度、言行规范,这在表面上看起来属于外在形式的东西,实际上却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在这里的意思是说:作为人,而不立“仁”德,那将如何对待礼仪制度呢?作为人,而又不去立“仁”德,那又将如何对待音乐仪式呢?还如《论语》所载:“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里,帝子林放问到了“礼之本”,孔子赞叹称道“大哉问”,认为这个问题意义重大,还比拟具体的“礼制”,就一般的礼仪来说,与其奢侈浪费,则宁可勤俭节约;就特殊的丧礼来说,与其仪文周到,则宁可过于悲戚。孔子很是强调“礼”应“足征”,所以勉励要“克己复礼”,就是要求“复”可以“足征”的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