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目的是要以“知”(智)辅“仁”,以“知”(智)利“仁”。他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外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也就是说,他的目的不在“知”(智)本身,而在于促进与彰显“仁”。换句话说,孔子是要让“仁”与“知”并举,以知(智)利仁,培养一种“仁智”双修的理想人格。
正如冯契所说孔子提出“仁智统一”学说,就是要在社会伦理关系中来培养理想人格。仁智统一,意味着人道(仁爱)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统一,伦理学和认识论的统一。孔子讲认识论主要是讲伦理学(“知人”),而讲伦理学也是着重从认识论角度来考虑(“未知,焉得仁?”)。这里也包括着这样的意思/FONT>人的道德规范是根据理性原则来的,真正的道德行为是自觉的,而这种自觉性来源于理性认识,正是根据这一点,人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而成为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