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见利思义
【解释】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出处】《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示例】财利迷心,人情世态,~,于君无愧。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还带记》【反义词】见利忘义【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廉洁自守
出处: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