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者当谦逊,然而环顾当下生活,吹牛皮者俯首皆是,大言不惭者随处可见。由此可见,谦逊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个体的不断成长过程中养成的。
人出生落地,是不畏惧大自然,包括社会在内,人是对外界一无所知,因而,也就谈不上敬畏。随着人的生长,个体开始逐步认知外部世界,便意识到外部世界并非如自我先前以为的那样,完全可由自己的“心意”所“掌控”。这个时候,个体的认知与外部世界的“斗争”就开始了,是坚持自我,是妥协,还是顺从?这主要取决于个体心智的强度,生活环境的影响,以及外部世界力量的强弱。大多数情况下,个体总是被动或主动向外界作出妥协,也就在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中,生活得以继续,人逐渐走向我们常说的“成熟”。否则,人只有与这个世界告别。
以这样的视角来认识,主动的妥协于外部世界,便是广义上的“谦逊”。这种“顺势而为”,不是消极的,而是个体以积极的姿态,向外界作出的“反馈”,体会到外部世界之事、之物、之人,极其广阔,正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作为个体,与之比较,是极其渺小的,甚至微不足道。
再说,人必须常常敬畏其事、其物、其人,只有如此,人以及由人组成的社会,才能向前发展。马尔代夫的危机,便是向不谦逊的人与社会发出的警告。这个危机的出现,身处其间或与之相关的人,难道不可预见吗?与其说是没有足够的认知,不如说是没有践行的谦逊。
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谦逊,不是只停留于认知,而是要付诸实践。温总理说,对于达赖,不仅看他说了些什么,更要看他做些了什么。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反方向一想,不正说,原来人多数情况下是不谦逊的。看来,人的一生,将“谦逊”进行到底是多么不易。但,“不易”,不应成为我们“不为”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