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二、廉洁 [复制链接]

1#

        “廉”自古以来就与政治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曾从不同层面进行过阐释,就其定义而言:“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周礼•天官》);“廉之为公正”(《晏子春秋•内篇杂上》),释为“公正”;“以不贪为宝”(《左传•襄公十五年》),释为“不贪”;“重利不足以变其心”(《战国策•赵策》),释为“高尚节操”;“后世贤,师吾俭”(《史记•萧相国世家》),释为“俭”;“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说苑•政理》),释为“清廉”。
        就其作用而言,“廉为政本”,“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汉书•宣帝纪》),“夫廉耻之于政,犹树艺之有丰壤。良岁之有膏泽,其生物必油然茂矣”(《晋书•阮种传》)。清代王永吉更深刻地指出:“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败。”(《御定人臣儆心灵•循利论》)从上行下效的角度,说明官员能否清廉,直接关系社会风俗的优劣。
就其影响而言,那些清正廉明之士,威逼不能变其节,利诱不能易其行,公正无私,留芳千古;而那些贪官污史,鱼肉百姓,“率兽食人”(《孟子•梁惠王上》),见利忘义,临财变节,终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遗臭万年。
       对现实官场而言,“廉洁自律”永不过时,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增广贤文》),面对不义之财,“可以取,可以无取”时,须知“取”则“伤廉”(《孟子•离娄下》),换句话说就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贼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3:4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廉,棱也。引伸之为清也,俭也,严利也。”由此可见,“廉”的本义为侧边、棱角,后来引申为清廉、俭朴、收敛的意思。儒家在“何为廉”、“为何廉”以及“何以廉”的问题上,有一套系统阐释:“君子有三戒”(《论语•季氏》),“行己有耻”(《论语•子路》),“欲而不贪”(《论语•尧曰》),“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周礼•天官冢宰》)。
        孔孟不仅要求从政者清廉,更要“俭近仁”(《礼•表记》)、“贫而无怨难”(《论语宪问》)、“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做到既廉又俭、仁人爱物、浩然正气,这是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双重要求。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资治通鉴》)后,官员选拔、任用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举孝廉”。《晋书•阮种传》曰:“夫廉耻之于政,犹树艺之有丰壤,良岁之有膏泽,其生物必油然茂矣。”可见“廉”之重要性,不论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都有深远影响。
        与“廉洁”相对的就是“腐败”。 腐败是国之大敌,党之大敌,民之大敌。反腐倡廉建设,事关人心向背;而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也是被古今中外历史所证明了的一个铁律。中国历史上一个个王朝的更替,世界历史上一个个帝国的兴衰,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执政地位的存亡,无不与人心向背的变化有着根本的关系。而人心的向背又无不与反腐倡廉建设的成效密切相关。
        为葆活力不褪色,习近平主席上台后就开始严抓反腐。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里,中央巡视组对北京、天津、上海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常规巡视和对科技部、复旦大学、中粮集团等6个单位进行了专项巡视,“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令“18名省部级官员落马”,“立案172532件,结案173186件,处分182038人”,“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名厅级以上干部被查处”,而且“一案双查”“小官巨腐”“打干亲”“一家两制”等新的腐败名词和现象也被曝光,极大推动了我国的廉政建设,令国人拍手称赞。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