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是儒家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之一,定义上,一般是指“忠,敬也,尽心曰忠”(《说文•心部》),段注曰“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忠者”;对象上既有对人之忠,例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也有对国之忠,例如“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论语•公冶长》),还有对理之忠,例如“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惟。’子出,门人问日:‘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内容上,一是指一心一意,例如“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经•天地神明》),又如“心止于一中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中不一者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是故君主贱二而贵一”(《春秋繁露•无道无二》)等;二是指坚持扬善,例如“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上》),又如“以正辅人谓之忠,以邪导人谓之佞”(《盐铁论•刺义》),还如“人以事相谋,须是子细量度,善则令做,不善则勿令做,方是尽己。若胡乱应去,便是不忠”(《朱子语类》卷二十一日)等;三是指始终无私,例如“以私害公,非忠也”(《左传•文公六年》),又如“无私,忠也”(《左传•成公九年》)等。
方法论上,一是“与人忠”(《论语•子路》),具体包括给自己和他人以“忠告”(《论语•颜渊》)、“忠诲”(《论语•宪问》)等;二是与国忠,正所谓“君薨不忘增其名,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左传•襄公十四年》),具体包括“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左传•僖公九年》),“临患不忘国”(《左传•昭公元年》),“行之以忠”(《论语•颜渊》)等;三是反对愚忠,若君王有错则犯颜忠谏,而非阿谀奉承,正所谓“从道不从君”(《荀子•臣道》)也,另外,良禽择木而栖,“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
现代启示上,除忠于道德、法律外,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忠于职守。作为领导,忠诚是官品,缺了忠诚,就会丢失官德;作为军人,忠诚是天职,没了忠诚,就会丧失军魂;作为百姓,忠诚是本分,少了忠诚,工作就会打折扣。因此,唯有忠诚,才能爱岗敬业,成绩斐然。这是名利、地位和财富等所不能取代的。第二炮兵基地原总司令杨业功,为国铸剑41载,克己奉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其次是忠于人民。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回报他们的最好方式是时刻把群众利益放于高于一切的位置上。“草鞋书记”杨善洲把“农转非”的指标让给其他群众,就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对百姓的厚爱和忠诚。当然,“巴山红叶”王瑛、“当代雷锋”郭明义、“马背上的天使”梅莲等也都是如此,其事迹详见历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总之,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关系,新的任务,“忠”的合理因素已被加以了批判继承,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体系中获得了新的发展与生机。目前,社会和人民呼唤着新的忠诚及忠信,时代和国家催生着新的忠厚、忠直及忠义: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理论体系正在不断被完善,一个忠于理想、忠于道义、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和谐社会正充满希望地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