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忠于正道”有两方面含义,不仅要对正面的有所操守,而且要对负面的加以正视,尤其是自己犯错时,是文过饰非还是坦然承认,直接体现了你是否忠于正道。当然,“人谁无过”(《左传•宣公二年》),即使是圣人也会有过错,只是他们“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不再重犯而已。正是由于不断地矫枉过正,所以他们一生都能谨守正道,不偏不倚,故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从结果上来说,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成了勇于认错的正道典范;“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篇》),成了背离正道的奸佞典型:前者被千古传颂,后者被万世所批。所以,忠于正道,就要正视过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四书集注》)。与此相反,“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当今社会,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职守,所忠诚的“正道”,以及应该改正的错误也略有不同:作为学生,“忠于正道”就要改正旷课、作弊、网瘾等陋习,努力学习各门功课;作为家长,“忠于正道”就要改正威胁、利诱、挖苦等方式,用引导之法教育好孩子;作为公务员,“忠于正道”就要改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果真闻过则喜,何愁不能“忠于正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