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信: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孔子一生都是“信”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即“信”字贯穿了孔子的一生。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相反,“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事实证明,身体力行之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坏之”;言传身教之后,他的学生也追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还把“信”纳入了五伦之中。
“诚”即“信”也,孟子曰:“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朱熹曰:“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
        现在“诚”与“信”往往合称“诚信”,早已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商品流通领域,“诚信”表现为商家之间公平竞争,生产者和销售者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售后服务;在金融信贷领域,“诚信”表现为借贷还钱,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在文化传播领域,“诚信”表现为实事求是,不做虚假新闻和广告。这与西方的管理制度异曲同工,在“诚信”缺失的年代难能可贵。如果大家共同努力,今人未必一定不如古人。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0:40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
        抛弃诚信,虚伪的面具将充斥生活的每个角落,生命变得生气全无,友谊之花在凋谢,亲情之果在陨落;撩起人们面前的五彩面纱,露出的是“君子”们道貌岸然的脸,变了形的丑陋的脸。这样的世界,流淌着恶浊的血液,飘浮着腐朽的气息,太可怕了!
        诚信已成了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品德,诚信能完善我们自己,它对自己、他人都有好处,搏得信任,博得好感,博得事业上的提高,博得生活上的进步,这些比无诚信要好上许多。懂得诚信,做好诚信,改善身心,利益如流,也就是说诚信是福。
        诚信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要求,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一个民族如果是一个不讲信 用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只能是一个可怜的群落。
        诚信犹如一颗青涩的果,你咬一口,虽然很苦,却回味无穷,倘若你将它丢弃,便会终身遗憾!给心灵一片净土,给诚信一片天地,人生的道路让我们与诚信同行!
TOP
3#

        “诚信”自古就是美德,历代多被推崇,名言警句颇多,例如:修身方面的有“君子一言”“驷不及舌”(《论语•颜渊》)、“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论衡•感虚篇》)等;交友方面的有“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等;治国方面的有“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学而》)、“彰信兆民”“邦乃其昌”(《尚书•仲虺之诰》)等。其古时就已深入人心,并且薪火相传。
        2008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启动仪式”;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等论断,于是,“诚信”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之一,正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目前关于“诚信”的硕博论文已检索到116篇,其主要内容是诚信的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及与其它美德间的对比等。虽然该话题早已不新鲜,但因真、善、美的追求历久弥新、永无止境,且对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故而以“诚信”为视角的探讨方兴未艾。本文通过字词解释、历史发展和现代启示三方面的探讨,试图理清其脉络,并使之古为今用,具体如下。
        一、字词解释
        具体说来,“诚”者,“信也”(说文•言部)),“物之终始”(《礼记•中庸》),“天之道也”(《孟子•离娄》),“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信”者,“诚也”(《说文•言部》),“存诸己之谓信”(《孟子•尽心下》),“信则民任焉”(《论语•尧曰》);“诚信”者,“真诚或真诚之心”也(《汉语大词典》),是个体在一定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以真实无欺、善良正直为核心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具有宗教性(祭祀性)、血缘性、政治性、道德至上性、自律与律人性等特征,其心理结构可划分为正性取向和负性取向,前者包含义、敬、真、仁、勇,共5个维度;后者包含虚滑、欺诈、轻妄、奸狡,共4个维度(陈劲《中国人诚信心理结构及其特征》)。
        至于“诚”与“信”的关系,两者字义密切相关,除《说文》互训之外,古已有“内诚于己,外信于人”“诚善于心之谓信”(《张子正蒙•中正》)之说,虽然侧重点稍有不同,但其终究是殊途同归,甚至早在《礼记•祭统》“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孟子•万章》“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吕氏春秋•勿躬》“夫君人而知无恃其能勇力诚信则近之矣”等先秦文献中已有多次连用的记载。
         二、历史源流
        若论“诚信”之源流,则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和夏商周三代,其主要记录和阐释在《尚书》的“允”和《易经》的“孚”等字中,俱是诚信之义。因其虽无“诚信”之名,却有“诚信”之实,故而算作“诚信”的萌芽阶段。
        春秋时期,经孔子等人的大力提倡后,儒家之诚信观首次明确提出,虽然未能根本扭转礼崩乐坏的局面,但是却在正人心、厚风俗等方面有着“万世师表”之誉,故而算作“诚信”的形成阶段。
        当然,因古汉单音节居多,“诚”“信”最初是分开来单独使用的,只是后来逐渐同义复合,最终构成了双音节的“诚信”罢了。以《论语》为例,“诚”“信”都未曾连用,不过,虽然“诚”只出现了3次,且都作助词,并无实义,但是“信”却出现了38次,且都有实义,这就为“诚信”的正式出现奠定了基础。
        至于“诚信”到底最先出现在哪个文献中的问题,本文鉴于先秦典籍成书年代的模糊性和后人增入的复杂性而持谨慎态度,不作明确回答,詹贤武先生在《“诚信”的词源性研究》中认为最早将“诚”和“信”联结在一起的是《管子•枢言》“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虽可供参考,但也需深入探讨。
        此后,进入“诚信”的发展阶段,根据北大语料库,对比发现“诚信”的发展有所起伏:战国之时“不厌诈伪”,“信人,则制于人”(《韩非子•备内》),于是,诚信之风日益衰落;西汉之时“独尊儒术”,“至诚遗物而不与变”(《春秋繁露・ 天道施》),于是,诚信之风转向兴盛;魏晋之时“求之实而防之信”(《全晋文》),于是,诚信之风再次衰落。
        再后来,就进入了“诚信”的稳定阶段,唐代“推心至诚,庶几王道”(《唐太宗全集•大赦昭书》)、宋代“至诚事亲则成人子,至诚事君则成人臣”(《朱熹、程颐处世语录》)、明代“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王阳明《传习录》),以及清代朴学“无征不信”(《礼记•中庸》)等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并且无不讲求“诚信”,于是,诚信之风再起,直至今日亦然,其具体内容虽有不同,其诚信实质却是相通。如果隋唐之前可用“跌宕”一词来概括“诚信”之地位,那么隋唐之后则可用“共识”一词来总结“诚信”之特征。
TOP
4#

        三、现代启示
        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诚信”不仅在理论上得以不断完善,而且在实践中能给人以巨大启示。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在践行“诚信”方面确实给后人树立了榜样,具体来说,首先是“诚其意”“正其心”,“实其心之所发”,“一于善而无自欺也”(《大学章句》);然后是身体力行,点滴做起,并自觉与虚假言行作斗争。正所谓“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朱熹《仁说》)。但是,若光说不做,则只是空谈;若“言行相诡”,则“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孟子•离娄上》),“不祥莫大焉”(《吕氏春秋•淫辞》)。故曰“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即使去了“兵”“食”,也不能失了“诚信”。
        古代关于“诚信”的典故有很多,其中,信守若言的有“曾子杀猪教子”、信守史实的有“董狐秉笔直书”、信守气节的有“苏武持节牧羊”、信守爱情的有“宋弘不易糟糠”、信守廉洁的有“杨震赴任拒金”、信守忠义的有“关羽挂印封金”、信守律法的有“包公铁面无私”等等。当然,现代“诚信”故事也不少,例如海尔总裁张瑞敏的砸冰箱事件,就砸出了海尔员工“零缺陷”的质量意识。这些无不证明“诚信”乃安身立命的根本,不会因时代的改变而被淘汰,今人应以古人为师,继承并发扬此精神。
        然而,现在“诚信”缺失的现象接二连三地出现,形势已经不容乐观,其中,大学生的拖欠贷款、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简历造假、工作违约,甚至恋爱欺骗等时常会发生,明星的诈捐门、代言门、逃税门、出轨门等不断被报道,企业的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毒生姜等问题也层出不穷。这些事件直接关系到学习、生活及生产等方面的切身利益,加之频发在社会转型中的矛盾凸显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故而除法律制度之外,还应从传统美德等方面相互补充,毕竟法律并非万能,其制定耗时较长,其执行成本较高,甚至很多领域目前还难以做出明确规定。当然,失诚信者,必定失民心,即使侥幸获利,也注定长久不了,甚至还会受到严惩,例如以蓝田股份等为代表的造假企业,虽然曾多年逃过诚信的检验而造成了“不诚信比诚信更有好处”的假象,但终因股市黑幕曝光后的信用危机而致生存危机(《人民日报海外版:蓝田连败官司曝信贷危机》)。
        那么“诚信”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措施是什么呢?经过文献检索,发现个人、家庭、学校、企业及政府等是其主要因素,重视道德修养、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责任意识、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等是其主要措施。当然,因为“诚信”并非是一时一事的认识,而是一定时期内的综合评价,甚至是对某人某事的盖棺定论,其丢弃容易,培养困难,所以诚信问题往往比较复杂,解决起来除了需要全面考虑外,还得循序渐进,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倘若操之过急,恐怕会适得其反。
        以大学生诚信问题为例,针对其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乏及心理不成熟等状况,应该多管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首先,大学生自己要严于律己,避免盲从,自觉抵制违信思想和言行的腐蚀;其次,大学生家长要加强诚信重视度,不断耳提面命以防微杜渐,绝不能因其成年而放纵不管;再次,大学校园要增设诚信课程,改善教育方式、评价机制和奖惩措施,形成良性循环;然后,政府部门要加强舆论引导和市场监管,特别是对网络诚信的管理,争取打造一个讲诚信的社会环境;最后,借鉴西方的诚信模式,结合自身国情取长补短。当然,这是个终身教育的过程,其潜移默化的周期长,不仅不能奢望其立刻见效,而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效果。
        以企业诚信问题为例,针对其假冒伪劣、恶性竞争及偷税漏税等情况,应该内外合一,标本兼治,使其“有信可依”“有信必依”“违信必究”:首先,企业自身要加强内部管理,严把信用关,并尽量对生产、销售、客服、资金、税收、公共关系等明细进行公示,以便打造消费者信得过、有竞争力的品牌;其次,立法部门要完善法律条款和奖惩制度,使其有法可依,并且无漏洞可钻;再次,宣传部门要加强普法宣传,增强其诚信意识;然后,监管部门要加强监察力度,建立完善的诚信档案、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以便抑制审批特权;最后,执法部门要加强打击力度,增加企业违信成本,即对失信行为进行事先契约和事后惩罚相结合的双向规避,以便及时淘汰毁信者。当然,这也是个长期治理的过程,毕竟这么多年累积下来的问题,之前都没得到妥善解决,现在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过,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周易•系辞下》),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的时候,此法至少能让企业的诚信问题得到缓解。
        总之,“诚信”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法回避,只有选择和坚持它,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诚信”又是成功的基石,若想让华夏的精神文明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从现在起,从我做起,将诚信进行到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