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信”的行为之一就是言行合一,即“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学而》)。因为“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故而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论语•卫灵公篇》),但“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为避免“言过其行”(《论语•宪问》),孔子提倡“慎言”(《论语•为政》)之法,即“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即与其未做之前说大话,不如做了之后再讲,古人都以言行不一为耻,故而从不轻易开口。
纵览孔子一生,他是“仁者,其言也讱”(《论语•颜渊》)的开创者,更是身体力行者。其言行符合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不能因它是封建时期的思想体系而加以全盘否定。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批判地继承这些古代遗产,使之古为今用。
如今处于社会转型期,言行不一的诚信问题突出。就其原因而言,一方面是说谎者别有用心,或是为了掩盖,或是吹捧,抑或是为了陷害;另一方面是人们都爱听赞美之词,尤其是权贵们,很难对逆耳忠言从谏如流,而且都不愿说得罪人的真话,除非关系很铁,而且很有必要。
就其结果而言,由于诚信的缺乏,人与人之间陌生感增多,警惕性增强,加之金钱的诱惑,即使是亲朋好友也可能反目成仇,张韶涵之母与张韶涵就是其例。所以,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重提孔子言行合一的诚信理念和方法,重塑大众内心的精神信仰,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