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仁”者,爱人,能够推己及人,把对双亲的爱上升为对大众的博爱。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也就是说,自己要有所建树,就得让别人也有所建树;自己要有所通达,也就得让别人也有所通达,即心存同情,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就其对象而言,上至君王,下至百姓,乃至自然万物,都在此内,都应努力做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等。当然,“佞人”等除外,正所谓“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宪问》)也。
        虽然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早已异于先秦,人们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方式也今非昔比,但“仁爱”的伦理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一方面,个人修身要“不念旧恶”(《论语•公冶长》),宽以待人,甚至牺牲小我,“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另一方面,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从而“求仁而得仁”(《论语•述而》),“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总之,只有你我共同努力,才能“仁”满人间。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爱人,把人当人、将心比心是孔子之仁的最基本规定,是仁的第一义,是儒之为儒的本质所在。《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是儒家之仁的最基本规定和最底线的要求。《大戴礼记•主言》中,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荀子•子道》中,子贡说:“仁者,爱人。”《淮南子•泰族训》说:“所谓仁者,爱人也。”于是,爱人是为仁、达仁的第一要务。孔子把仁规定为“爱人”,看似简单易懂、直接明了,实际上用意却非常深刻。对于人类的每一分子来说,爱是一种发动于内心、反映于自我意识的性情,质朴而原始,人人都有,谁都不缺少,而且人人都可以随时亲历和验证,无须解释和说明。并且,仁乃人与人之间之真情厚意,仁也是人际社会性的内在规定因素,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仁而实现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论语》一书中,“爱”字凡九见,其中七次被使用的含义是喜爱、爱护,如《论语•颜渊》的“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阳货》的“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其余两次被使用的含义是爱惜、可惜,如《论语•八佾》云:“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而作为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爱人”在《论语》一书中总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爱人”,可能最先直接起源于对人之生命的同情、怜悯和关怀,而更多的可能只是一种尊重与爱惜人的血肉身躯的呐喊和呼吁。孔子曾告诫那些杀人如麻、草菅人命的统治权贵:“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论语•子路》)怜爱生命,呵护人类,是维持一切政治统御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爱人”的总体含义则应该是爱护别人,爱护包括自己在内的一般意义上的群体之人。这一含义充分反映了儒家已经跳出个体自我中心的本位理念,主动把非己的他者纳入自己的视野的价值取向和伦理追求。爱人是仁的落实,是本体之仁的精神原则通过道德主体在伦常生活中的具体实施。所以,爱人是儒家之仁的本质要求,它既体现着仁对于人自身的关心与呵护,也深刻反映了仁对人性尊严和人道理想的捍卫。
        把“爱人”置于仁的核心,充分彰显出儒家伦理人性化、生命化和他者性的基本倾向与主体气质。一直被孔门儒学所提倡与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以仁爱为本,对待自己、对待别人都应该从人心最原始、最真实的爱出发,人相亲爱,才能创造和谐、安详的生活秩序与精神状态,进入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人活世上,总得做事,做事则不得不与他人打交道。所以,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面对和处理方方面面、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并且常常为之而痛苦和烦恼,于是,儒家所推荐给人们的一条最基本的行为法则是“爱人”,它所能够提供的是一套仁化、圣化的道德哲学。爱人,被孔子推向人生生活的所有环节,进而也演绎成为整个儒家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准则。
        然而,《论语》一书中,孔子的“爱人”又包含着非常鲜活的感性内容,而并非一种普遍、抽象的理性化了的博爱。“爱人”,首先应该爱自己的亲人。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离我们并非遥远而不着边际,也非超越而不可经验,而始终可以反映和体现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世界里。在自己的家庭里,父母、兄弟是最初所能够接触到的他者,人在出世之后,在有了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之后,必须首先面临和处理的就是自己与父母、自己与兄弟的关系。所以,孝敬父母、尊爱兄弟,应该被看作每一个人走出自我而与他人相处、由纯粹独立的个体自身而成为群居性社会存在的第一道门槛,是行仁的最原始表现。你怎样对待你的父母、兄弟,同样也会怎样对待家庭之外的他人。在待人、接物与处事的态度上,氏族、社会、国家、民族、天下,无非是家庭的放大、延伸与辐射。
        所以,亲爱或亲情之爱,是孔子“爱人”观念的首要方面。《论语•泰伯》:“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如果处于社会上层的君王诸侯都能够以深厚的感情对待自己的亲族,那么,求仁、行仁之风尚必然会在底层民众之中盛行。始终保持一份亲爱之情,已经成为王者为政治民的前提条件。“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论语•微子》),“施”当作“弛”解,指放松、忘记、抛弃,孔子所要提醒的是君子不应该疏忽与自己血缘亲族之间的来往,努力与他们保持一种良好的情感联系。
        在原始儒家那里,爱人的态度最能够体现在人们对待自己的父母与亲属方面。孔子是非常重视“亲”的。《论语•子张》中,曾子说:“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人的情感内容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只有在失去父母的时候,人的情感才能够呈现出它的极度状态。孔子批评那些因为一时发火、愤怒而忽略父母的存在的人,他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人无论处于怎样的情感状态下都应该顾及父母的感受,应该努力揣摩和体会父母的心思。而一个连自己的父母死了都不会流一滴眼泪的人,一定是一个十恶不赦的魔鬼,而早已经不再是人了。大凡绝情、无情之人,都是非常可怕的动物。所以,唯有亲丧,才能够令人用情最为专注、最为充分。由此说明,亲情之爱最能够反映人心内在的仁性。
        而把孝敬父母、尊爱兄弟的态度推之于外,比孝敬父母、尊爱兄弟更为远大的行仁目标则是“泛爱众”。《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要求人们在家里应该孝敬父母与尊长,而走出家门、闯荡江湖则应该与他人友好相处,谨慎从事,诚实可靠,对每一个人都必须付出自己的爱心。用侍奉父母的心情侍奉别人的父母,把敬爱兄长的态度带到广大的人群中去。真正的仁者、圣者是不会把自己的爱心只奉献给局部的人群团体的,或血缘亲属,或地缘乡里,而应该获得更为开阔的社会视野,拥有更为宽广的天下情怀。《论语•颜渊》中,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天下归仁,人同此心,四海之内,谁不亲爱?由此,儒家的爱人实现了由血亲之爱,到他者之爱,最终直至泛爱整个人类、天地万物的逐级推演。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