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复制链接]

1#

      受西学东渐的冲击,有人认为中华文化就是落后,而西方文化就是先进,甚至连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其实,这种言行有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之嫌,是民族自卑感的表现,是近现代屈辱史的后遗症。
      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传承不绝的存在),就连现在的西方也渐渐兴起中国文化热,铁一般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其生命力之强、其魅力之大,留下来的精华不会因少数人的全盘否定而消亡。虽然“金无足赤”,其有若干不足,但其优点必定远胜于其缺点,正所谓“瑕不掩瑜”也,切不可以偏概全、因噎废食,视之如洪水猛兽,“敬而远之”。
      如果“弃之如敝履”,那么其性质就是无异于数典忘祖,不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则“行将不远”。试问没有根的民族如何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结果只能是苍白地有你没你一个样,只能被同化或消灭。不错,在现代科技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领跑全世界,但在传统文化方面,它们就相形见绌(建国时间短)了:应该看到我们的长处,不能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再说,西方文化也有糟粕,改革开放打开了窗户,也要拉上纱窗。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拿来主义”,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对传统经典的全盘否定,只是个人片面、情绪化的宣泄,甚至会被冠以“忘本”的帽子:整天空守宝山,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天天去外面捡垃圾,这是民族和时代的悲哀。
      如今年轻人多浮躁、功利,往往被红尘利益和人情世故蒙蔽双眼,很难坐下来安心读书,即使偶尔想读,还不包括传统经典,久而久之,就成了恶性循环,甚至道德沦丧。而且,正确的不去引导,错误的就会趁虚而入,例如真理教。因此,打破偏见,挽救危化,重新认识其价值和迫切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为文化传承和弘扬承担了责任,又为后世子孙树立了典范。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9:0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谈义理之教育就离不开经典之研读,人们首先会问那些思想是哪来的,然后会问那里面有什么,所以重读经典很重要。尽管自“五经”而“四书”,自“经学”而“理学”,儒家文化及其经典著述完成了其历史的使命,但它们对于中国哲学、史学、文学、艺术乃至民俗心理的重大影响,并未随时磨灭;而且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它们对于凝结中华民族以思想、道德、文化、学术乃至政治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的卓越贡献,更在与时俱增。站在二十一世纪的时代坐标上,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我们不难发现,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不仅是保持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共识基础,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地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底蕴,更是可持续性地走向现代化未来的不竭精神源泉。
        “花香何及书香远,美味怎比诗味长?”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曾精辟地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钱穆也曾在《国史大纲》中告诫我们,一国国民不可“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而当有“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那么,就让我们从不断的诵读开始,温故而知新,通过对中华经典的温情沉浸和敬意培育,立志做一个出色的民族文化传人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