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1#

        “天人合一”古已有之,《易经》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一语道破了人在天地间,必须与外界的一切和合。如果把“天人合一”中的“人”看作你自己,那么与你对应的一切都为“天”。
        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可以将“天”看成两大部分:一是对外的关系方面,另一个就是家庭的内部环境。对外的部分即指单位,领导,环境,朋友,同事,具体要办的事情等等;内部方面即指家庭成员,居住环境等等,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不管是内部的,外部的,你都要与其合,即要与其搞好关系,搞好团结,这样你才能生活工作的惬意,轻松,自然,潇洒。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8:2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天人合一”之“和”,古已有之,“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黄帝内经•素问》),言“天道”必关乎“人道”,言“人道”必追溯“天道”,天人一体、相通不二,虽也有主张“天人相分”(《荀子》)的观点,但终没有成为主流。
        在中国古人看来,天地并非是一个冰冷的客观存在物和纯粹的客观认知对象,而是孕育出万物包括人在内的一个大生命体。天地是万物之源、人生之本,它以生物为心,有其内在的价值;人作为天地氤氲出来的万物之灵,赞助天地之化育,帮助天地实现其内在价值。这是天人之所以合一的深层依据。
        由于天地是温情脉脉的人文本体,因此人通过体会天地之心,油然而生发出一种敬畏、感恩、仁爱的情感。如王阳明所说:“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王阳明全集》)。这种“万物一体之仁”,是因万物与人一样本是同根共源,皆为天地所生,是一大的生命共同体。故而最终有了“天人合一”之理论与实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