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之“和”,古已有之,“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黄帝内经•素问》),言“天道”必关乎“人道”,言“人道”必追溯“天道”,天人一体、相通不二,虽也有主张“天人相分”(《荀子》)的观点,但终没有成为主流。
在中国古人看来,天地并非是一个冰冷的客观存在物和纯粹的客观认知对象,而是孕育出万物包括人在内的一个大生命体。天地是万物之源、人生之本,它以生物为心,有其内在的价值;人作为天地氤氲出来的万物之灵,赞助天地之化育,帮助天地实现其内在价值。这是天人之所以合一的深层依据。
由于天地是温情脉脉的人文本体,因此人通过体会天地之心,油然而生发出一种敬畏、感恩、仁爱的情感。如王阳明所说:“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王阳明全集》)。这种“万物一体之仁”,是因万物与人一样本是同根共源,皆为天地所生,是一大的生命共同体。故而最终有了“天人合一”之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