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常有“情景相生”的说法,那是物我交融,情景和谐,主观与客观达到高度统一时的境界。那么,什么是“情景相生”?它有哪些方法?分析这类题目义该如何切入呢?马松先生曾在《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鉴赏“情景相生”例析》一文中作出过精辟的分析,具体如下:
诗歌中的情和景足密切联系着的。诗人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选取相关的景物把它表达出来。也就是说,诗人写景是为了抒情,情景是相生的。诗人写景抒情,有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两种手法。
触景生情,也就是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的心情原本足比较平静的,没有什么激情。这时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因而即景抒怀。五代南唐亡国之君李煜,被俘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见到了美好的景物,就会勾起对往日帝王生活的怀想,亡国之痛就会涌上心头,就要即景抒怀。因而,他看见了“春花秋月”,就不免要劈头怨问苍天:“何时了?”见到了“一江春水”,便认为自己的“愁”也有如此之多。很显然,词人虽然怀有亡国之瘴,时间一长,也就麻木了。突然看到了美好的景物,便同想起自己在做皇帝时的赏景之乐,对比现实,亡国之痛便被“激活”了,就要用眼前的景物来抒发自己悲痛忧愁的感情。
缘情写景或称借景抒情,指的是诗人当时的心情就比较激动,他要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因此,他高兴时看到的一切景物也在高兴;他悲哀时,看到的一切景物也郁在悲哀。
缘情写景有两种手法:一种是选取和情一致的事物来写。唐代诗人盂浩然想出仕做官,却无人引荐,于是他写下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干谒诗,希望得到丞相张九龄的赏识和提拔。诗的首联和颈联,着力描绘厂洞庭湖的浩淼无涯,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广阔;颔联和尾联则通过眼前的景物“舟楫”、“垂钓者”来表达自己不甘闲居,想出来做一番事业,希望执政的张丞相引荐的愿单。这里,诗人巧妙地把求仕之意与眼前洞庭湖的景物结合起来写,使干谒诗既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又不至过于露骨,因而显得大方得体。
缘情写景的第二种方法,是写和情不一致的景物。景和情不一致,就得把景物改造一下,使它和情保持一致。如《西厢记》里的长亭送别,驿路边的树叶至暮秋都变成了红色,红叶却是令人高兴的亮丽景色,要表达悲哀的感情,作者就把它说成“点滴是离人泪”,改造成“离人”的血泪,这就把情和景改造得一致了。
因此,从“情”和“景”的角度鉴赏诗歌,应从诗题、诗歌的意象、诗人及其时代背景等方面入手,“还原”出诗人触景所生之情,或是“发掘”出诗人创作时令他激动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