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六、道与艺 [复制链接]

1#

        “道”与“艺”之和,北大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已在《中国文化中的道与艺》中加以了阐述。下面摘录两段,已飨读者。
        中国文化中“道”和“艺”这两个层次也可称为“本”和“末”。人们做什么事情都首先要“知本”,然后“求本”,以“本”为最终归宿。“道”是形而上之学,“艺”是形而下之学,所以“道”这个层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艺”这个层面的东西是可见、可操作的。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地方描述“道”。道家自不必说,《管子》里也有很多对“道”的描述,如“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道”只能心领神会,不能通过语言、形象、声音来传达。
        儒家非常强调学习要“下学”和“上达”,这也相当于“艺”与“道”的关系。“下学”者,学人伦日用、日常生活的礼仪规范等等;上达者,达天道、性命等抽象道理。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现代教育把下学和上达割裂,人文科学特别是哲学,专门研究上达,走上极端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空空洞洞的学问。而下学只朝向所学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下学必须要上达,上达也必须落实到下学,二者结合的最终目的还是上达。“读书学习所为何,通晓人道明事理,开启智慧增艺能,变化气质美其身。”变化气质、使人完美,这才是读书学习的目的。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7:4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道”与“艺”相和,方能形成高水平作品。前者是内涵,后者是形式,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艺来源于道,而道又靠艺来体现。故而绝大部分艺术家,都在对“道”怀有敬畏感的同时,也有与“道”相亲相近之意。换句话来说,就是“道”不是存不存在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与之相合的问题。
        以“书道”为例,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书法家,都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体悟着、把握着、表现着“道”。李世民《笔法诀》所曰之“其道同鲁庙之器”、虞世南《笔髓论》所曰之“书道玄妙”、张怀瓘《书断》所曰之“书之为征,期合乎道”等,莫不再三表明此理也。
        当然,“道”不仅反映在点画之中,而且还贯穿于艺术家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的言谈举止、吃茶睡觉等,无一不充满“道”的趣味与活力。
        总之,虽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但“道”与“艺”的关系未变,两者亦需和谐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