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与“利”孰轻孰重?
利有物质利益,也有精神利益;有个人利益,也有整体利益;有眼前利益,也有长远利益。以上各种利益,凡是符合正义原则的,则取之;凡是不符合正义原则的,则弃之。而“义”,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在《论语?里仁》中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说君子了解义,所以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于先追求利益。而如今,舍利取义与见利忘义的抉择仍是评判一个人最基本的准则。
义与利的交锋,孰轻孰重?几千年来,一直是学者们争执的焦点。诸子百家中的法家主张“贵利轻义”;道家以既超道义又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墨子认为义利合一,志功双规;而孔子则提出了“重义轻利”的思想。义与利的交锋,终归会有结果。历史证明,舍利取义的英豪们名流千古,见利忘义的小人遗臭万年。只有合于“义”的“利”的可取,不合于“义”的“利”虽贫不取。“义”一定要放在“利”之前,也就是义在利先。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能否正确对待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不仅影响到自身做人做事,而且也是一个国家能否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舍利取义与见利忘义的取舍不仅关乎一个人的发展,同样关乎一个企业的发展。北京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至今已有326年的历史,从创业之初就提出了“济世”、“养生”的经营宗旨,“在赚钱与济世养生这二者之间,始终把济世养生放在第一位,为济世养生而制药卖药”。“在义与利的关系上,重义在先,通过义而获利。”注重信誉,注重商德。因此,在制药中,坚持“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百年下来,依然受到世人追捧,是块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经商之道,义在利先。为人知道,亦是义在利先。
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却无视小偷的胡作非为;公共车上,满车的乘客却任凭歹徒的摆布。舍利取义者,少之又少。于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感叹世态的炎凉,道德的缺失,却恰恰忘了反思,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在悄然变化着呢?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先哲们如明灯般的教诲,它们照亮了我们的夜行路。我相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舍利取义”等这些智言睿语,可以帮助我们在以后面对生活中的诱惑时作出正确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