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1#

什么是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社会伦理关系的最核心的本质特征,就是仁。所以,什么是人?人者仁也。这是儒家思想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仁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伦理观念,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因为儒家的发展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人格境界及哲学概念。孔子之前已经有关于“仁”的观念,但是孔子对“仁”的重视和阐述提高了它的重要性。很多学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孔子前的“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以前人们一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使用“仁”字了,金文中也有仁字,在《诗经》,《书经》等古经中使用“仁”字,一般指“亲爱”,“慈爱”。

孔子和儒家的“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仁”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论语》中使用“仁”字的地方有58段共105字,孔子把“仁”作为实践中的指导原理并使之贯穿于诸道德中。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主要意义是善待他人。孔子阐述了君子应当是仁者的观点。孔子的“仁”,涵义甚广。《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纳仁于礼,用具有形而上色彩的价值概念“仁”,来充实既有的礼乐制度。这是孔子的创新。孟子认为仁的由来是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其一例为见“孺子将入于井”时的“不忍人之心”。我们应当清楚仁的来源,从而督促自己做一个仁爱的人!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0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