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仁者,爱人。仁者至因为无敌于天下,就是因为忧天下,看天下,爱天下。我们要学会去用一颗宽大的心去接纳万物,去施行仁道,这样我们才能领会所谓和谐的意义,也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仁。

   仁的价值,在于人们内心的一种需要。仁的缺失比任何一种物的确实还要可怕,因为那是一种道德.诚实.人性的缺失。这样的缺失是很难补回来的,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残缺,是一种道德的沦丧,是爱的缺乏。

   仁是一种内心的修养,一种博大的爱与智慧,它所能赐予我们的远远超过了其他物质的所赐。仁义之士是不可战胜的,那是一种内心的强大,是无法用物质的一切去战胜的。

   仁的初始是自爱,只有爱自己才能去爱别人,推及到他人身上的爱,我们不应吝啬,要用爱自己的心去爱别人,那么,你就能真正体味到所谓仁爱的美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仁”是儒家所宣扬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儒家伦理哲学的基础。何谓“仁”,儒家对此并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定义,大儒们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不可否认,“爱”是“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仁”中也含有一定程度的泛爱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又说“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说:“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孟子•尽心上》)韩愈的《原道》开始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即“泛爱”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儒家的泛爱,并不是针对于所有人的,而是针对精英的。“爱”人对于孔子来说,只是一部分精英人士的要求,是超道德的要求,而不可能成为普通人的道德要求。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阳货》
TOP
3#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整个思想学说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前提。

1)、高扬人的本质、价值和尊严,承认人的人格,把人当成来对待,是仁的最基本的含义。孔丘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意谓人之所以为人而非普通的动物,就在于人具有社会本性和道德本性,这就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人作为与其他生物的有本质区别,并且是高于其他的。又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仁的人格,才能配称为人;只有立志实行仁德,才能做到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2)、仁的第二层含义是爱人。孔子不仅通过人本思想的反思了人与自然、人与鬼神天命的关系,又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仁的内涵。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都是要求人对别人要有爱心同情心,有关心他人的真实感情,要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利益。正是怀有这种博大的胸怀,孔子对包括奴隶在内的广大下层人民就十分关爱。

3)、重民是仁在爱人基础上推演出的又一层含义。孔子继承了西周、春秋时期的重民思想,把纳入了的范围,使普通老百姓都享有的尊严,把普及到人民中间。当他的学生子贡说,如果有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样做可谓仁乎?他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雍也》)重民受民不仅是,简直都达到圣人的境界了。所以,孔子一再告诫当政者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死以时。(《学而》)对待人民就好象去会见贵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只要如此谨慎从事,上行下效,则民必会兴于仁(《泰伯》),就会使整个社会充满亲情,令人向往了。

(4)、“仁”的最后一层意思是“修身”,即对道德准则的遵从。当孔子的学生颜渊问什么是“仁”的时候,孔子回答说:“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不断地进行内省、自戒,经常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要求,那就算达到“仁”了。关于礼,将在本节第二部分中详谈。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孔子的礼不简单指周礼,而是经过他损益,充实了仁的精神的新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