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六、众德之本 [复制链接]

1#

老子认为,正确的治国模式应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即以正道治国,以奇术用兵,以无为治理天下。当然,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手段,无不为是目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境界。

一是道为德之全体,德乃道之部分。二是以无为治天下,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因此,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治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代统治者以儒学为正统国学,德治的概念便成为儒家的专利,在实际治国主张方面,孔丘提倡德治。他的德治主张是其学思想在治国方略上的推广和具体作用。他说:为政以德,譬如此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认为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礼治

纵观历史,每个周期的强治周期段初期都实施了道家提倡的“德治”,这种治国方法在商初、汉初、唐初、明初承袭暴治周期段创立的体制,由开国时建立起来的权威,出于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经济的目的,实施黄老“无为政治”,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致国强民富,为创造周期的历史辉煌打下基础。第一周期伊尹辅佐商汤创建“成汤之治”;第二周期曹参、陈平辅佐汉室创建“文景之治”;第三周期魏征、李勣等辅佐唐室创建“贞观之治”;第四周期李善长、刘基等辅佐明室创建“洪武之治”;本周期“文革”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是采取“黄老道德”,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开始,以至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精简机构、一国两制、韬光养晦等政策出台,都是“道家”的“德治”观念的体现。这在周期律中是强治周期段的前期,强治周期段的的中后期,儒家的“德治”上升为主导地位,后人多称强治周期段的前期“黄老无为”的治国安民方略为“道治”,之后地儒学为“德治”。这正应了老子说的“失道而后德”。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1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从仁与礼的关系上看,孔丘认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仁是礼的内在的主导因素,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两者互为依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孔丘看来,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则是人的本质,是修已。爱人的内在自觉性。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则人的行为完全成为外在强制的结果,不仅会使人失去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也会使礼变成僵化的东西,如果只有仁而没有礼,则人人按自己的标准行事,社会就不会有正常的秩序和安定的环境,社会就会陷入一片混乱,就不会正常地运行下去。因此外与内,礼与仁必须统一起来,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执行礼。

所以,孔丘在《论语》中,一再强调那些不合人道的事情,如杀人殉葬、贵畜贱人以及不合仁政的昏君独裁、肆意聚敛、贪冒无厌、奢侈骄泰等等,都是不合礼的东西,应当予以摒弃。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意谓不仁的人是谈不上什么礼和乐的。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这是再次强调仁是礼的思想基础,认为没有仁的思想内容,仅有玉帛、钟鼓等礼的形式,是不能叫作礼的。总之,孔丘是要用仁的原则来改造旧礼,引仁入礼,创立新礼,发挥仁的积极作用,这才是“克已复礼”的真正意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