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忠: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忠于理想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现代化的日臻化境带给我们的不是对精神丰足和自我实现的追求,而是健康向上且参差多态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全面崩塌。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而中国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却把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改到了最高层,真够可以的。物化的压力很大,你不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到底是选择满足别人的物化需求还是满足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这是一个最简单又好像最难的问题。
谈到理想,总还是有一部分人瞬间就心旌摇曳眼光闪烁,可惜大多只有感性没有“敢”性。你说你想开个不赚钱的小店,办个杂志,玩音乐,当画家作家,开间舞蹈教室,去NGO工作,援藏,救助流浪者和垂死的人,支教,保护动物,拯救地球生态,摆地摊环游世界,创立一个新鲜的行业……
立马会有无数异样的眼光齐射过来扼杀你的内心蠢动,他们告诉你“不切实际”“这些是空花泡影,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你要接地气,踏实工作,努力赚钱比较靠谱”“不要阳春白雪,不要活在真空里”……于是你就扭头回去啃书本、考证、出国留学,一次又一次成为国考省考的炮灰后依旧勇往直前,挤破脑袋进四大、投行、500强,买房子买好车,嫁个高帅富娶个白富美,仿佛这才是有大花儿大彩儿的人生正道,只有“你应该…”,没有“你想要…”。
    于是你就在这个奢华迷津的欲望社会里渐渐迷失自己,在物欲取暖的过程中丧失了纯粹的个人属性,老于世故,虚荣浮躁,焦虑疲累,或狰狞或谄媚,最后活成一个千篇一律的人。
    向而不往是你的人生常态,等到行将就木时回首前尘旧梦才悔泪涟涟,无限放大对自己的戾气,把自己忧伤成一朵老蘑菇。可惜过气的理想就和过气的爱情一样,一旦过了那段时间,就会变成横在心尖上的一块尖角沙砾,看着碍眼又硌得难受。
    可惜,世界只记得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阿姆斯特朗,不会记得“第二”的奥尔德林,即使只差了19分钟。你最终只是一个盲目从众分子,并未因为那些所谓过瘾的疯狂的举动而变得牛逼,顶多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多了点茶余饭后的谈资。事实是,当视界足够开阔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那点经历根本“不足为外人道也”,而你周围那些看上去头顶光环的人也不过是沧海一栗。
       当然,追求理想不是为了与众不同不惹流俗或者让人企羡喝彩,不掺杂虚荣和炫耀的成分,也无关宏旨。它可以是“做一个拾荒者”,也可以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或者是“做一个贤妻良母”……随你开心。
       很多人缺少一种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勇气做自己,无法抵御父母的咆哮,不能无视别人的眼光,也戒除不了与他人比较的惯性,所以只能对生活曲意承欢,汲汲营营又谨小慎微,去迎合声色犬马的后物质主义社会的期望,拿着别人的地图找自己的路,尚且青春活蹦的时候就无耻地把美梦和狂狷都揉烂在肚子里。等到老之将至,盆满钵满的收获了财富、地位和权力尚还算好,只怕很多人除了年龄什么也没有得到。有的人走着走着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有的人从来都没有为自己出发过。
为什么你不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1:3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忠“自古以来都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关于忠的典故不胜枚举,其中不泛英雄豪杰,叫人敬仰,而也有一些深陷封建腐朽思想麻痹的愚忠事例,最后造成的后果令人扼腕,斯以为,忠是可敬的,而愚忠却是不值得效仿的甚至应被批判的,是可悲的,是一种优秀文化的走火入魔与不思变通的表现。
TOP
3#

可悲的愚忠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多少铁血战将,皆以马革裹尸还为荣。为何,只为了那一个“忠”。  忠,上中下心,心居正中,才能问心无愧。故“忠”之一字,便做了千百年来人人侍奉的信条。  愚忠一词,翻阅几部字典,均未能找到,甚是遗憾。不过我个人对于愚忠却有点小见解:愚忠,毫无目的,为忠而忠。而有些是为了天下的苍生社稷,又或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忠,这种忠心都是有目的的,无论目的如何。然而愚忠,却不是为了忠,仅此而已。  自古以来,从未没有纯粹的愚忠者,那些被称为愚忠的人,大抵都是接近这一境界罢了。  
       武王灭商,伯夷、叔齐二人誓不食周粟,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化为两个饿鬼去了轮回司。我认为,他们两个应该是是古往今来最接近愚忠这一境界的人了。或许人们会赞叹他们的铮铮傲骨,会可怜他们的悲惨结局。然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们有什么权利如此轻贱,来展示他们那毫无意义的高风亮节。如此之忠,着实可悲。  辱人者,人恒辱之。这句话的真实性我未曾考证过。但若是将此句改变一下,忠人者,人未必信之。我认为便是经过无数血腥历史验证的真理了, 公元前476 年~公元前221 年,中原大地战火纷飞,狼烟四起,而在那略显平静的汨罗江畔,时间定格在了某一个节点上。屈平长发披肩,怀抱大石。纵身一跃。自此,世间少了一位文采足以惊天泣鬼的人物,楚国少了一位可以力挽狂澜的英雄。  时间回到那一天,当屈原被贬谪之时,他未觉悟,依然直言进谏,毫无顾忌。然而,正是他的这份毫无顾忌,触怒了那高居于庙堂之上的王,从三闾大夫到一个被流放的罪犯,其中的落差可想而知。可是他却没有心生怨愤,而是一如既往的忠,忠于国,忠于君。虽然国与君都已毫不留情的抛弃了他,但他亦未回头,甚至以死来明志。他与伯夷、叔齐的不同,或许便在于他心系着天下苍生吧。但是他却选择了死亡,以一种最决绝的方式,放弃了他兼济天下的理想与抱负。  缓缓滚动的历史车轮,轧灭了多少的盛世王朝,徐徐转动的岁月磨盘,又碾碎了多少的傲骨忠魂。  水乡的乐土,临安的良辰。又有谁能听见那大理寺风波亭内传出的满腔激愤。惶恐滩头,零丁洋畔,又有谁曾注意到那永驻汗青的丹心。  他们用他们的忠心,换来了身后日益腐朽的王朝,来继续榨取着劳动人民的油脂,来满足于那些高居于庙堂之上的人们的贪婪。这样的忠心值得吗?不见得吧?  总是有太多自做聪明的人自以为惟命是从便是忠诚。殊不知,这才是最大的不忠,也是对天下的不忠。  真正的忠诚,不是以死明志,不是殒身不恤,而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去思考效忠的对象是否值得你去效忠,去思考你所忠的到底是苍生,或者只是为了大义。若是于人于己都没有什么意义的话,那么放弃你那愚蠢的忠诚吧,它只会让本已破碎的山河更如风中飘絮一般,王朝的战争,只会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百姓所希望的不是旧朝的统治,而是太平的天下。  忠诚,并非如此简单,所以“忠诚”的人们,放弃那毫无意义的与历史潮流的的抵抗吧,顺应历史,甚至推动历史,为百姓的安康,为天下的大同而努力,才是真正的,对这片天地的忠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