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与爱,都是非常大的词,其内涵也是博大精深,而往往对于两者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 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 道德境界。我以为,仁者和仁的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极其高尚的道德标准,形容一个人“仁”,至少是没有多少争议的赞美,仁者,往往不仅在于他做了符合“仁”代表的道德的事,而且不能做任何与“仁”相悖的事。一个人的事迹、德行被称赞“仁”的,如数家珍。而能被人称为“仁者“,纵观历史,却是寥寥无几的。如一个统治者实行了仁政,开创了盛世,从某些方面来看,他做了”仁“的事,但谁也否认不了的是,身为统治者,争权夺利、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所做的许多完全与”仁“背道而驰的事。也许会被称为仁君,但不能被称为仁者。但是,处于这样一个世界,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我们以全部的”仁“来要求,那就是矛盾的,只存在于理想之中的。所以,只要大方向是靠向”仁“的,便是道德的了,若是更加靠近,便是圣贤之姿。
爱,儒学里多的是大爱,仁爱,正是先人们骨子里君子坦荡荡的浩渺之气,以仁为基础的爱,更加的宽广而又力量,孔子的“仁者襟怀”,最高的境界就是对万物的爱。而含蓄的东方文化也教导我们,爱不一定要说出口,用行动用笔墨更能体现其珍贵。然而,数千年的儒家文化也繁衍出一些“私爱”,更多的是封建礼教,男尊女卑,对于男权的崇拜与女性的占有,“三从四德”、《女戒》等等都是过于畸形的私爱。
相较于”仁“,爱是无需解释无需修饰更加国际化的表达。而有时候,没有仁的约束与指引,爱时而伟大,也会流于自私。仁是恒久,却也机械;爱时而长久,时而转瞬,没有定性,如果说仁叫人理性,那么爱却是天生的感性,无法改变,毕竟情绪与感情表达是不能长久被压抑的,只能被引导。仁与爱的结合,是一种堪称完美的进行式,在不断磨合中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