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仁爱”,先有“仁”,后有“爱”,前者是根本,指内心;后者是枝干,指表现,两者常常相连,统言“仁爱”。《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史记·袁盎列传》:“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
      正如“恭敬”,在内为“恭”,在外为“敬”,《孟子·告子上》:“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史记·陈丞相世家》:“ 项王 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又如“款识”,在内为“识”,在外为“款”,统言“款识”。《史记索隐》:“按:识犹表识也。”
      再如“奸轨”,在内为“轨”,在外为“奸”,统言“奸轨”。《左传·成公十七年》:“臣闻乱在外为奸,在内为轨。”
      还如“气色”,在内为“色”,在外为“气”,统言“气色”。《荀子·劝学》:“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汉书·翼奉传》:“故臧病则气色发於面,体病则欠申动於貌。”
      以上几例,俱与“仁爱”同理,乃构词之统言也,拆开析出略有不同。但在身体力行时,两者截然不可分割。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