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义理”,《礼记·礼器》曰:“义理,礼之文也。”汉指经义名理。《汉书·刘歆传》:“及歆治《左氏》……由是章句,义理备焉。”宋后,称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为“义理之学”。清代姚鼎《复秦小岘书》曰::“天下学向之事,有义理、文章、考据之分。”故“义理”之学源远流长。
其实,国学教育是为了寻找民族之根,塑造民族之魂。记得当年清华大学研究院成立之时,不特以学术研究为指归,还以寻求中国之国魂为目的。人大国学院之成立,也不特以培养文史哲通才为任务,还希冀于“脊续”中国之文脉,培育民族之精神。以史记为鉴,继往开来,现如今,同样该用国学(包括义理在内)来培育大师。
这是精华而非糟粕。任何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然而,诚如上文所言,中华文学、中华史学日益兴隆,中华义理却被长期忽视,国学有所残缺,文化软实力被打折扣。故“义理”之功大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