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义是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从一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
小学课本是有一篇“小珊迪的故事”从小就教育我们诚信。 是18世纪的英国,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请求他买一盒火柴,他拒绝了,小男孩又追上了上来请求他买一盒火柴以换的一点东西吃,这位绅士说自己没零钱,小男孩说可以先让绅士拿着火柴自己去换零钱,然后男孩拿着一个英镑就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仍然没有回来,绅士就很无奈的回家了。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绅士。于是男孩儿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烂。这个男孩跟绅士道歉是他哥哥来让他来还钱,绅士问他哥哥在哪里,小男孩说他哥哥在换了零钱回来的路上被马车撞伤了在家里躺着呢,绅士被男孩的诚信所感动,就跟着小男孩到家里看一看,家里只有两个男孩的继母在招呼受到重伤的男孩儿,受伤的男孩看到绅士就道歉自己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父母都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诚信是立人之本、齐家之道、交友之基、为政之法、经商之魂、心灵良药,综观而言,诚信对于自我修养、齐家、交友、营商以至为政,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可见诚信在人类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24 21:52:4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