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方面,孔子有很多独到见解。首先,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孔子曾一再强调自己的思想是有核心的。“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但这个核心是什么,他本人没有明白说出来。后人一般认为,孔子的全部思想都是围绕着“仁”而展开的,“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何谓“仁”,孔子解释为“爱人”,并进一步指出要“泛爱众”,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也就是说孔子主张爱一切人。其次,孔子认为“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即认为只有通过“礼”的整合作用,人和人之间才能较少摩擦,化解紧张和冲突,维持一种持久的等级秩序,“仁”才能得以实现。第三,孔子主张“和而不同”。以“礼”整合人际关系的目的是“和”,“礼之用,和为贵”。但“和”并不是无原则的统一,而是“和而不同”。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所谓和而不同,就是求大同存小异,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所谓同而不和,就是绝对统一,没有是非可否之别。显然孔子反对“同而不和”,主张“和而不同”。第四,孔子强调“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尤其是朋友之间交往的根本之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到了汉代,“信”与“仁义礼智”合称“五常”。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之一。第五,在己与人的关系上,孔子非常注意严于律己,虚心谨慎。“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强调的就是在与人交往时,不要主观臆断,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同时他主张关心人,帮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也倡导体谅人,尊重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子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