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何谓孝? [复制链接]

1#

孝文化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形成的,是中国社会在家族中子女对待父母的行为道德的文化现象。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的许多论说,不断发展了这一传统文化。春秋时代的孔丘,在道德哲学方面,坚持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强调“礼治”;战国的墨翟提出“兼爱”的主张;孟柯在这方面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是主观唯心的思想体系;荀况则批判了孔孟唯心守旧思想,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由坏变好是教育的结果。这些古代思想家的理论是非抛开不讲,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产生在封建的农业经济社会的思想家,在伦理学的论争中,发展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孝文化。

孝文化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在各个时代中发展,也正是各个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反映。因此说,各个时代孝文化的社会现象,都带着各个时代的基因,逐步形成和发展到今天的孝文化。

孝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今天,现代人对“孝顺”的认识如何呢?我在周围的人群中,以“何谓孝”为题,作了个调查,结果发现有不同历史经历,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四种:

其一是“奉养说”。比较多的人认为,是否赡养和侍奉父母,是区分孝与不孝的标准,能使父母生活好,身体好,就算尽到了孝心。也有的认为,老人不缺钱,只有侍奉好就可以了。

其二是“顺从说”。老年人们认为,“孝”就是对老人的尊敬,老人说什么、要什么、干什么,顺从就行了,“孝顺”、“孝顺”,顺就是孝。也有的人认为,父母是家庭的权威,说了算的人,服从父母是子女孝顺的表现。

其三是“哄逗说”。一些中年人说,老年人就是“老小孩”,就得像哄逗孩子一样,把老人哄好了,相安无事,家庭也就祥和了。

其四是“真爱说”。这是一些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姑娘们认为“孝”就是爱,对父母的理解和真爱,是在情感上与父母的高度融洽,很有点浪漫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