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忠的内涵 [复制链接]

1#

“忠”是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随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加强,“忠”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宋代以后,“忠”发展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从小篆的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

尽忠是做人的根本。

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是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比如说,作为一个公务员,领导交代办理的事情,尽心尽力地作圆满了吗?身为母亲,为家庭尽职尽责地教养孩子了吗?作为父亲,可堪为子女作榜样了吗?当学生的,功课认真努力了吗?各自在岗位的职务上尽忠了吗?果真能效法曾子每日反省的功夫,察照每日自己“忠诚”的程度如何,未尝不是向上提升的好方法。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1:2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