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和: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和”有协调、和谐、适中、合作等含义。孔子的弟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和”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兼容并包的精神,也有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具体的内涵及实现途径是厚德载物、良性竞争、仇必和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等。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坚持在建立和谐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原则。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投机、世故、圆滑、不敢坚持原则等问题。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统一的民族品格。

我以为,所谓“和”指的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 这是一种在大方向上的统一,不拘泥于细节上的完全一致。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和”并不反对我们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坚持自己的想法。

《论语》中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同”则指的是小人在对问题的观点上迎合别人的想法,但内心却抱有一种并不和善的态度。这容易造成的是一种表面和谐的假象。

发扬“和而不同”的理念,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例如在科学研究中,如果为了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一味的同意他人的观点,拒绝讨论,拒绝争议,没有各抒己见,但心里还有自己的一套不为人知的想法。那么一个整体的团结只是停留在表面阶段,这种表面“团结”不仅对科研无益,而且将会减小自主创新的机率。很多创新都是在对现象的疑问、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然后设计实验证明问题的。这才是进行科学实验的正确方法。

“和”还是一个人智慧、气度的表现。真正做到“和而不同”的人都是智慧的。这既能使自己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省却许多人际交往上的烦恼;又能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换意见,取其精华,完善自我。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和”是人们团结合作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这种氛围下,所有的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的不再仅仅是1+1=2的结果,真正的合作得到的应该是1+1>2的结果。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8:4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