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学习
]五、忠于职守
“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君与臣、上级和下级、官与民,都应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是忠于职守。我们应该对忠于职守这四个字有个清楚的理解。比如在前面所提到的黄宗羲曾说过的话,我出来做官,是为天下,并非是为君主;是为亿万人民,而不是为一家一姓。我们这里所说的“忠”是指执着于正义事业并且尽心尽力地完成,是“至公,然后以天下为心矣”,忠于职守的前提是要有原则,而“忠”的精神在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出现违背道义的愚忠。明末史可法为博个所谓“忠正”的节名,“得以骸骨归钟山之则,求太祖高皇帝鉴此心,于愿足矣!”而死守扬州城,结果让80多万军民给他作为培葬。如此只忠于他的“上司”而无视其治下的广大人民百姓的生命,不知他在九泉之下是否也能理直气壮?与史可法同朝为官的钱谦益“为保全百姓之计”而主张举郡投降,虽背“变节”骂名,却保全了南京城内近百万民众的生命。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忠于职守的含义并付诸实践。切忌违背道义的愚忠,对有权势的个人的绝对服从等,在班级里,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尽自己的职责,以同学们的利益着想,协助老师做好每一份工作,从点滴小事培养自己忠于职守的意识,养成敬业奉献的民族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