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1孝”: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对立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们要把二者尽量统一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父母哺育我们成人,付出了常人无法比拟的爱,受尽了千辛万苦,这种恩情比海深,怎能是一个母亲节、父亲节送给父母礼物所能取代的。我这里所说的不是节日不能给父母礼物,节日里略表谢意是应该的。但现实中许多人行孝都只是形式,这样就让我们意识到关心和孝敬父母不是一两个节日就能体现的,不是让父母吃顿感恩餐就解决的,也不是送一些礼物就能代劳的。孝应在心,孝应在行,孝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父母为了儿女操劳了一生,我们应该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孝体现在平时,让孝体现在每时每刻。行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给予父母,在精神上应该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平时多回家看看,忙碌的时候给父母打个电话问候一声,一句慰心的问候,一份真切的情意,父母就很满足了。他们不在乎我们物质上孝敬的多少,只要让父母的心灵得到一种慰籍,就是最大的孝。对待父母不要老说等我有钱了怎么样孝敬您,等我有时间了去看您,父母不会在原地等我们,他们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等我们,他们等不起我们呀!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老人在精神上的寂寞是任何物质不能取代的,所以就不要在让老人等我们了。你往往对老人付出一分的爱,老人回报你的是十分的爱。时常与父母见上一面,说上一句话,时常想着父母,时常联系父母,在父母心中就是最大的安慰和孝顺。

父母的大爱是无言的,孝敬父母不需要节日的仪式,平时要把孝融入到生活中,从小培养常有一颗感恩之心,常有爱心,要学会体贴体谅父母的辛苦,要让孩子明白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现在政府倡导树新风、创建和睦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突出感恩主题,就是呼吁做儿女的都应该在平时多关爱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让我们心里每天都是感恩的日子,每天都是父母的节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3的意思就是物质上的不贪。在自然界,贪婪是一种任何生物都有的天性,有利于它们在困难而毫无保障、孤立无援的自然环境下,为自己争取到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以便维持生存和繁衍。但是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类,一切生存和物质的保障都由社会提供,贪婪已经失去争取生存条件的正面意义。但是这种天性,却对社会形成负面作用,因为在分工的社会里,
每个人处在不同的岗位上,对社会的物质财富掌握有大小、种类不同的权力或条件。但是社会财富的分配,也像人体分配营养一样,只能考虑合理和均衡,而不是任由各个器官无限截取,除非出现了癌细胞(贪污盗窃)。所以,为了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行,就需要树立的概念来抑制贪婪的天性。而的提倡,理论上也丝毫不会影响人类个体对真正幸福的追求,因为幸福的衡量标准是快乐和满足,而后两者在本质上都属于精神范畴,并具有对比度而不是绝对值的特性。因此不仅是社会正常运行所需要,也完全无损于个人对真正幸福的追求和拥有权利。看一看当代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也有不少是和对的忽视而造成的。因为我们错误地期望以鼓励贪婪来刺激物质文明发展的作法,是导致世界各地社会普遍崇尚拜物教拜金主义的根本原因。其结果,不仅使各国政府官员和社会的贪污受贿之风由此而起,更蔓延到国际组织,逾演逾烈而
根本看不到可能制止的希望,也是产生大多数影响生活品质的罪恶的根源,但是人类真正的幸福、快乐(详见拙文什麽是幸福)却并没有同步增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