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1#

仁者爱人。

仁就是一种博爱。

爱护关心和帮助他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孔子给出的仁爱标准。

仁爱是不可分割的,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怎样才能做到仁呢?

曾有人质疑过“仁”者爱人?如果自己都不爱怎么会爱别人呢?

我认为要做到“仁”,首先要爱自己,“爱己者,人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

接着从你身边的亲人做起,爱其亲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

随后推及他人。他人就是除自己,亲人以外的万事万物也。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1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中华十大义理之“仁”

            中华十大义理之“仁”



      中华十大义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告诉我们怎样为人处世。当今被作为了一种道德准则和规范的基本内容。那么为什么不叫信、智、礼、义、仁……或者义、信、智、仁、礼……呢?我想,跟《三字经》中所说“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是一样的道理吧。



      “仁”字从外表观之,它由“人”和“二”组成。甲骨文中“人”字是侧面人形,它突出了人直立行走和有手的特点。本义是人类。引申表示别人、人品和人体等。“二”字有相同的含义。由此产生三种意思:“二”字表相同,整个字的意思是用相同的态度对待所有人,由此产生平等待人的含义;“二”字也可看做天地的示意图,整个字的意思是人处于天地之间,由此产生中心的意思;整个字也可解释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两个人之间应该同情友爱,由此产生同情友爱的意思。最古老的“仁”字是一竖两横,就是一阴一阳,左边是阳,右边是阴,一阴一阳就叫仁,就叫中,就叫太极,就是最好的意思。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



      按照儒家的解释,“仁”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我想,爱的情怀是一切伟大人格的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在中国“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好人过去叫仁人,好政治叫仁政,好声誉叫仁声。就连大家熟知的释迦牟尼,他也跟“仁”字沾边,佛陀还有一个名字早期被译为“能仁”。现如今我们嗑瓜子吃的也是果仁,为什么我们不吃果皮呢?因为“仁”是最好的东西,是最精华之处。



      “仁”是好东西就一定要放到最前面吗?



      《礼记·礼运》——“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知这尊。”说的是仁爱是正义的根本。仁与义的关系就像大家常说的“不仁乃不义”,不仁爱的人,怎么可能有正义之感呢?



      《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说的是“仁”是“礼”的内在精神,失去了仁,礼就毫无意义可言。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八《必仁且智》——“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说的是仁必须与智相统一。因为爱人,所以利用自己的“智”为人除害;如果不爱人,“智”便会流于狡诈,成为做害之人。



      《荀子·不苟》——“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说的是仁是信的必要前提,要想做个诚信的人,必须恪守仁爱,实行正义,不然别无他法。



      至于忠、孝、廉、毅、和都必须以仁、义、礼、智、信为前提,如果没有仁、义、礼、智、信也就谈不上什么忠、孝、廉、毅、和。



      汉代有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叫《白虎通义》,根据其中的经典解释,仁是指仁爱。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以人的良知为基点,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爱己、爱亲人、爱人民、爱自然四个层次。



      爱己——“仁爱”首先要爱自己。王安石的《荀卿》中说“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又怎么会爱别人呢?



      爱亲人——为什么要爱亲人呢?《孝经·圣治章》中写“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其实用两个字形容爱亲人就是“孝悌”。这强调了血缘关系的延续性。我们拆一个字——“孝”,上“老”,下“小”,谓之孝。试想每个人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环节,今天你是小辈,明天你就是长辈,今天你都不孝敬自己的长辈,又怎能奢望明日被小辈孝敬呢?如果是这样人类的血缘之环又怎么能一环环的连接下去呢?关于孝悌的故事很多,《三字经》中就有这样的故事“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三字经》中紧接着又说“首孝弟,次见闻。”传达了中国传统教育首先是强调人的品德问题,在此基础上才教授人知识。因为如果一个没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学了知识,又能做出什么好事呢?



      爱人民——为什么会爱人民呢?《孟子·公孙丑上》中写“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正因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所以看见一个小孩要掉到井里去的时候大家都很着急。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爱自然——至于自然呢?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中写“何为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何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所以天地人此“三才”是不可分割的。对应着“三才”,中国古代还有一个说法,叫“三大”。天大、地大、人大。天覆盖万物,地负载万物,所以是天大、地大。人又凭什么称大呢?在中国传统概念中,天地之间人为贵。所以是人大。“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答季明德》)说的是:人是天地的主宰。如果人类只为一己私利而去肆意破坏自然,那么势必得到自然的惩罚,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系统被破坏,动植物濒临灭绝,人类生存也就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真成天诛地灭了,那时人类又将何去何从呢?答案只有一个:灭亡。而且这是自取灭亡的行为。对于此,人人都该引以深思,关于当下的昆明干旱的问题,关于全球CO2排放量超标的问题,关于海平面上升导致岛国国土面积日益减少的问题,难道不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吗?如果不加以重视,我们离死还远吗?2012真的还远吗?



      通过由外而内的了解“仁”,发现“仁”内外兼修,已经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不禁感叹中华民族的伟大与智慧,造出这样一个形神兼备的“仁”。不管是从他的外表还是内在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体会到他所包含的中华传统道德核心观念。如此我要倡导“仁”的精神,他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他是最核心的东西,天地万物皆有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3 11:12:35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