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知行合一 [复制链接]

1#

王阳明的思想中典型的是知行合一。他首先强调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即他说的"致良知",但如何使人的主体与可体联系起来呢?王阳明主张"求理于吾心",即"知行合一"。他用主体包容了客体,将客体的独立性、自然性和物质性否定了。对于行他解释道:"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若著实做学问思辩工夫,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辩是思辩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辩矣。"所以,王阳明的"行"范围很广,包括了学、问、思、辩,这在《中庸》里是"知"的四个侧面,在王阳明这里合一了,因为他模糊了两者的界限。

知行合一再揭示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统一性。我们知道书中的大道理很多,但如果我们单从实用技巧的角度上学习书中文字的话, 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光要知其“理”,还要知其“用”,为与不为皆存乎一心。

人人都知道应该努力上进要有毅力,可事实上真正能做到的很少。不仅限于知道对错,更要“真知”才行,更要一以贯之。人人都知道贪污腐败收受贿赂是不对的,是有风险也有违道德的,为什么还有人去做,而且做得远远比不做的多?这样的人他的知与行明显是“不合一”的。而真正知行合一的状态,是心理不应矛盾,想的和做的一样,没有二心。而知行不一,往往是人没有对本能做好善恶的认知,一律默认本能即善。知而不行,则无法验证所知,所知则非真知。而不知而行,则无需多说,碰运气的东西迟早失败。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3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