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意为忠诚、尽心竭力、忠厚。它作为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是“仁”的积极的方面,是对儒家“仁”的哲学的具体践行,其思想精髓为推己及人。即“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它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忠是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忠于民族,忠于国家。 孔子讲,尽心尽力是为忠,故有忠心为忠之训。为人处事,全心全意,真心真意。忠通过其他的修身要求体现出来,忠是对父母的忠,即为孝与敬;忠是对他人的忠,即为信与敬。孔子常将忠与信并列,而信更侧重于言,即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话。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忠于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也将是是中华民族崇尚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今天我们想到“忠”,首先会想到忠于国家和民族。每当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时刻,忠于国家和民族往往成为人民最重视的思想。现在,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必须约束自己的言行,不做任何有损国家和民族利益,以及任何伤害同学、朋友的事,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