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伦理范畴和价值取向;是为人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也是是儒家所推崇的处世原则。
孔子认为“信”是“仁”的必然要求,他提出做人要“主忠信”,即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他要求学生“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以便通过孝、悌、信、爱等品质的培养而迈向“仁”的境界。对于古人“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 的重“信”作风,孔子推崇、赞叹不已。孔子思想中的诚信,主要是指做人应该从自身出发,追求真正的人格的实现。“诚”的含义等同于孔子思想的知,就如同知一样,其核心的思想内涵主要是指精确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意思。“信”就是不失言于人,不欺人、守诺言,是全心全意履行和实践一个人的诺言。孔子对于诚信的要求很高,他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显然孔子认为诚信就像是车上的关键部位,少了它,车将无法前行。人的言语是否符合实际;行为是否符合言语,诚信充当着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人无信则无以立、无以行。
孔子认为诚信贵在践行,他以自身言行,作为诚信的典范,让弟子及后人们得益匪浅。在对待朋友的时候,他坚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对待自己的承诺时,孔子坚持“言必信,行必果”.他还以这种思想劝诫当时的统治者他强调“民无信不立”即他提出“兵”、“食”可去而“民无信不立”的政治治理主张。
今天,诚信作为交往之道、为人之本、立国之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时刻以诚信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诚以待人,信以处事,坚持践行诚信的思想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