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同“知”,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寓意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智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孔子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智者中绝大多数人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后孟子时,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今天我们把“智”,从道德智慧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我们正处于世界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时代,回溯本源,传承命脉,互相学习,开拓创新,是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共”,东西方互相学习,兼容并包,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