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 仁: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仁”即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孔子思想的理论基石。孔子说“仁者,人也。”显然在他看来,“仁”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仁”。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一书中,孔子从不同角度对“仁”作了解释,其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了109次,由此可见孔子仁爱思想的丰富内涵。

“仁”的本质内涵是爱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爱人是具有双重性质的,即“爱亲”和“爱众”。“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基本的。百善孝为先,孝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善事父母为孝,孔子及其重视孝道,孝并不是空泛的,在孔子的思想中赋予了孝具体的内容:一方面是指顺,即无违。另一方面指敬,是从心里尊重、敬爱,如果只是养活,与养活犬马无异,不是孝。敬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敬爱之情,是比孝养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孝悌是爱人的根本,也是家庭伦理的基础。因此孔子用孝悌作为行“仁爱”的开始,认为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以至于爱朋友、爱周围的更多的人,达到从“爱亲”到“泛爱众”的目的。爱众是把爱亲的对象扩大化,由爱亲人到爱更多的人。

“仁”的根本施行途径是“忠恕”。“忠”主要是真心诚意,积极为人。“恕”就是将心比心,宽恕待人。按子贡的理解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忠”和“恕”都是推己及人的施仁方法。所谓“忠”从积极方面讲,即从自己的“欲立”“欲达”出发想到别人,进而去“立人”“达人”。所谓“恕”是从消极方面讲,就是自己的“不欲”想到别人的“不欲”,因此不能将自己不想承受的强加给别人。这都体现了换位思考的道理。

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孔子的“仁爱”思想为提高个人修养,处理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和谐思想,从而达到由个人、人人、到天人关系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2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