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了仁与爱之间的关系,人就成为了很空洞的东西,也很难把握住仁,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间的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未发”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因此,我们要把仁慈品质无时无刻的伴随着我们。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仁爱”一词,“仁”与“爱”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仁”是我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一种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其内涵和外延更是广博。

儒家的仁是整个儒家体系的精神与价值所在,但是它时常以间接的方式显现在其他的美德之中。因此,这些美德都在表现仁的同时又对仁的实现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孔子相信,仁是人们赖以建立自己道德品质的基础,因为仁既是善生活的源泉又是善的力量。但是,孔子也要求人们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第七》,不断在六艺的实践中修养自己的美德。成为“大人”, 是孟子的理想。在他看来,要成为杰出的人,人们就必须以仁为“安宅”,以义为“正路”。这样,仁就成为了美德生活的起点和宇宙和谐的基础。所有的美德都有自己的价值,而仁则是他们的概括与总结。例如,履行人之为人的责任,如臣对君、子对父、弟对兄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履行这些义务,仁德的实现才有可能。然而,履行责任是不能独立进行的,不能没有仁的精神的参与。真正的履行责任必须具有仁心,必须以仁为先决条件:“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孟子·告子下》4)。怀仁于心是任何道德行为的必要保证,也是行为之所以具有价值的根据。

当然,要做到怀仁于心,人们也必须履行自己的责任。仁是本源之爱,仁爱情感先于任何存在者,而所有存在者又都是在仁爱情感中生成的。就其实质来讲,儒家的仁,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政治理论和伦理观念体系。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只是作为达到"周礼"式的社会理想的必然途径。而仁爱对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就是要懂得仁爱,学会仁爱并传播仁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