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和谐原理 [复制链接]

1#

   “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合作、协调。求同存异。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传统文化“和”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和谐原理包括:宽恕包容、仇必和解、中庸之道、适度存在、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



    在现代社会中,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以“和”为中心,俗话说:“天时有利不如地理有利,地理有利不如人与人和谐。”所以要建设和谐社会。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愈益多样化。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面对全球化推进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需要研究中华民族“和”的道德精神推进时代发展,以确立新的主流价值意识和道德建设标杆,造就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时代新人。



    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投机、世故、圆滑、不敢坚持原则等问题。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统一的民族品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2 0:09:05编辑过]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8:3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有人用礼与乐来解说这里的礼与和,譬如邢昺的《论语正义》说:“和,谓乐也。乐主和同,故谓乐为和。”按,“和”与“乐”确有可以相通之处;以“礼乐”说“礼和”,也显得直观一些。但是,“和”的内涵(作为器物、作为状态、作为动作),有非“乐”之可得包涵者,不如尊重前人原意,直接就“和”论“和”为佳。


    还有人从体用来说礼和,譬如宋儒范祖禹。他释“和为贵”章云:“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如此来理解礼与和,亦无不可;只是孔子时代,似乎尚无成对的“体用”范畴出现,超前议论,便难得准确,而有拔高之嫌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2 0:09:55编辑过]

TOP
3#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灵也愈发难得清净了。正如同刚出生婴儿的双眸清澈明亮,而年长者则暗黄无神,岁月的沉淀使人的心灵难得清净如初,不同的人的经历也不一样,又有多少人想着要回归心灵清净,而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回归心灵清净呢?我很喜欢《菜根谭》里的那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那种淡然从容正是心灵清净的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各式各样的压力时常会让人觉得身心疲惫,仿佛没有什么多余的时间能够让我们回归被遗忘的内心世界,所以我时常会抽空在午后一边享受阳光的沐浴,一边品茗清茶的甘润,自己非常喜欢自我思考沉淀的过程,因为心灵的清净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与自我的净化。量变的是过程,最终会达到质变而后开启新的量变,如此反复,心灵清净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足够,所以学会心灵清净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发展可谓是翻天覆地、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社会的物质财富空前增加,文化艺术事业迎来了繁荣的春天。但毋庸置疑,社会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突出的是缺乏和谐,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然生态遭到破坏、贫富差距拉大、办事常常违法不公、社会诚信度下降、只图谋利而不讲责任、人际交往缺少真诚、邻里关系冷漠、孝敬之风淡化、动辄杀人报复等等。这些问题反映的是传统道德的丢失,私欲膨胀的祸害,“一切向钱看”的后果,归根结底是对传统文化根本的传承失缺。因此,弘扬以“和”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当今的迫切需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13 15:37:50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