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中讲“言必信,行必果”,“言忠信,行笃敬”。就是要人们说话讲信用,做事要彻底,行事要笃厚庄重。 他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那就不知道他有什么可取之处了。他在总结自身经验与教训时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原先我看一个人,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会那样做;现在看一个人,我要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到底怎样做。这是强调做人要言行一致,人无信就难以立足社会。
在当今社会,个人信用将成为公民的第二身份证。 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此后,消费信贷业务蓬渤发展。于是,个人信用制度也成为现实。这个制度将把公民的社会经济行为记录在案,如果“失信”,当事人就有可能被“荣幸”地载入信用评估机构或金融机构的“黑名单”,这种信用记录优劣,将决定能否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这项个人信用制度,是一项对公民个人的道德水平、经济能力与行为进行有效监控的制度。建立一个全社会共享、公正的个人资讯诚信网络,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是推动个人消费信贷的重要基础保障,是发展我国现代金融服务业,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是重诺、心口如一,说到做到,言行一致。信,是人格平等,是人、集体、国家的尊严。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信,是立人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信用危机,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危、精神危机和社会危机,它的腐蚀性与传染性,不仅破坏着改革与发展、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且将会贻害子孙,后患无穷。
人无信不立
孔子在《论语》中讲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国家有了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队和武器,老百姓就信任你了。没有人民的信心、信任,国家就难以巩固与发展。
“信”,是政府、国家的形象。农民承包土地“三十年不变”;在东亚经济危机时,宣布“人民币不贬值”,就是“取信于民”,“取信于世”。一个政府不能兑现承诺,必然“失信于民”,导致社会动荡“天下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