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1#

儒家学派用“仁且智”来称道孔子的人格。《论语》一书中,孔子有多处是将“仁”与“智”(知)并举。“未知,焉得仁?” “知者不惑,仁者无忧。”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对此儒家学派用“仁且智”来称道孔子的人格。孟子说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亦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荀子说:“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德与周公齐,名誉与三王并。”由此可以说明,孔子的仁智统一学说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爱人”主要强调人们要用爱心对待别人,这可以说是“仁”的实质内容,也是其精髓所在。而“知人”主要强调要善于鉴别人,即人所具有的道德理性和认识能力,更确切地说就是对“仁”的理性自觉。孔子认为,一个仁人必然是具备了高度的理性自觉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深刻把握人之为人的道理,才有可能将“仁”提到“爱人”的层面去自觉地尊重和关心人,“爱人”必须“知人”,“知人”才能做到“爱人”。因此,“爱人”与“知人”是统一的,即“仁智统一”,“仁且智”即为君子也,“仁智统一”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最高标准,所以“仁”、“智”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君子人格的形成。

孔子的目的是要以“知”(智)辅“仁”,以“知”(智)利“仁”。他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外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也就是说,他的目的不在“知”(智)本身,而在于促进与彰显“仁”。换句话说,孔子是要让“仁”与“知”并举,以知(智)利仁,培养一种“仁智”双修的理想人格。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3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