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利”孰轻孰重?几千年来,它一直是思想家们争执的焦点。诸子中的法家主张“贵利轻义”;道家以既超道义又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墨子认为义利合一,志功双规;而儒家创始人孔子则提出了“重义轻利”的思想。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就对“义”和“利”作出一些诠释,如“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意思是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的主张非要怎样不可,也没有一定要反对的事情,只求一切行事合于义。又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说君子了解义,所以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于先追求利益。还有“放于利而行,多怨”,这让我们明白,孔子认为若做一切事情都要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的话,容易招致他人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