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复制链接]

1#

辜鸿铭曾说:“现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做了前清的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何解?蔡先生不为清廷官禄所动,追求天下为公的理想,是为好人。而辜先生,做了清廷的官便忠贞不二,甚至舍身去维护清廷官方的在当时已经是众矢之的封建社会的价值观,明知这是将沉之船也不弃船。亦不失为一个好人。
孔曰成仁,克己,如辜先生,恪守自己的本分,便是成仁之路。孟曰取义,奉公,如蔡先生,追求公天下的道理,便是取义之道。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追求公义,比恪守己仁,不做弑杀、破坏社会现有秩序的事更优先。甚至更高尚。蔡先生的道理看来与此颇同。

        然而孔子却有不同的看法。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孔子那里,他仍然希望恪守自己的本分修养,用自己的德风便能解决世道的不公。破坏社会现有秩序,会流血的行为根本派不上用场。且不论孔子的想法是否只是美好的愿望,至少从段话这可以看出,他更看重个人自身的修养——仁。辜先生的取舍大致也是如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