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的仁学价值取向来看,所谓“人能弘道”、“仁以为己任”的“人”是不包括“小人”的。《论语·宪问》载:“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小人”为孔子所不齿,朱熹引谢氏曰:“君子志于仁矣,然毫忽之间,心不在焉,则未免为不仁也。”而“小人”人格卑鄙,无“为仁”之心,所以“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仁”就是人之道;“为仁由己”,“为仁”的主体是“人”之己身,因此, 孔子特别强调“人”的自我完善,谆谆告诫人们要做“君子”而不要做“小人”,并要求人们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认真辨别“君子”与“小人”。为此,孔子的仁学,就是“人学”。子曰:“仁者人也”,“人能弘道”,是“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的君子。这样的“人”“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能“为仁”、“成圣”, 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能“克己”、“爱人”的“人”,是孔子仁学所推崇的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