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复制链接]

1#

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但是让儿童青少年完全自律是不现实的。成人都很难做到自律,所以才制定了法律来强制约束社会个体。那么,让他们完全在自然的状态下自由发展,我们具备这样的德育时空吗?所以对行为规范的检查督促就很有必要,这与对儿童的尊重是两回事。

  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最终落实在人才的竞争上,谁拥用人才的制高点,谁就在国际事务中占有主动。可以说竞争意识是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同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一起被誉为复合型人才的三大加速器。评比是以群体(不是集体)为单位的,是群体与群体的竞争,要在竞争中赢得胜利,群体成员必须在共同的规则下合作,这不是很好的素质教育吗?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9:0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道德教育需要理论的指导。德育方法的变迁源自德育理论的创新,要靠德育理论的与时俱进。我们可以这样推理:德育加强什么,说明社会正缺少什么,那么失去的这些就是宝贵的东西,加强它就是应该的。可是“加强”的提法令人哭笑不得,因为“加强”都是马后炮!这说明我们的德育理论研究是滞后于实践的,缺少前瞻性。加强劳动教育、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性教育,加强文明行为“十讲”教育……都是对的,这是儿童社会化的常见问题,不加强能行吗?可是“加强”不是发个文件,出台个规定,而是理论研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TOP
3#

再如集体主义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爱集体并不是什么空洞的政治词汇,国家意识、公民意识、集体意识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为什么不敢理直气壮地提呢?它又不是“文革”的产物,为什么要抛弃呢?西方流行的提法叫团队精神,中国化就叫集体主义。西方在研究中国文化之后,拼命地提倡集体主义,我们在研究西方文化思潮后,拼命地抛弃集体主义,这是一种怎样的竞争与较量?!

  总之,我们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道德教育的滑坡,多一点冷静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务实少一点空谈,多一点传统少一点时髦,多一点超前少一点滞后,多一点发展少一点功利,多一点未来少一点眼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地努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